[发明专利]采用两个负载传感器的乘客识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089361.2 | 申请日: | 2008-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6252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24 |
发明(设计)人: | 黄载皓;金秉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015 | 分类号: | B60R21/015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瑾;王黎延 |
地址: | 韩国京畿道龙***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采用 两个 负载 传感器 乘客 识别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一种采用两个负载传感器的乘客识别装置,尤其涉及到一种用来决定车辆碰撞时安全气囊是否必须展开以及根据车座上乘员的类型来决定安全气囊的展开程度的采用两个负载传感器的乘客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装置适用于通过吸收车辆碰撞时通过运用安全气囊部件的弹力所产生的对身体的冲击来保护车辆内乘客。该安全气囊装置可以被分成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乘客座安全气囊装置,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等。
当车辆碰撞时气体被引入安全气囊部件,安全气囊高速展开以便保护乘客。此时,婴儿或者体重轻的人可能由于安全气囊部件展开所引起的冲击而受伤。因此通过考虑乘客的重量来决定是否展开安全气囊是必要的。关于这一点,在北美地区,根据车座上乘员的重量来限制安全气囊展开的额外标准已经合法化,其重量是在各种已经被认可条件下测量的。因此,为了改善安全气囊装置的性能并将其出口到北美地区,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商一定为能够满足这些标准的方法而准备。
最后,现有技术中,为了根据乘员的就座状态测量车辆座位上乘员的重量,四个或者更多的负载传感器安装在车辆座位上,把这四个负载传感器测量的重量总数与参考值进行比较,并且根据比较的结果来决定是否展开安全气囊部件。然而,如果负载传感器的数量增加,存在因为采用两个负载传感器的乘客识别装置价格上涨和价格竞争力降低的问题。尽管已经做了解决该问题的努力,由于技术困难其结果是无意义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已经考虑到上述现有技术出现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两个负载传感器的乘客识别装置,其通过优化负载传感器的识别极限,能够使识别乘客和减少采用两个负载传感器的乘客识别装置所必需的负载传感器的数量时发生的错误减到最小。
根据本发明的采用两个负载传感器的乘客识别装置包括:用来测量施加在车辆内乘客座位上的乘客重量的多个负载传感器,和一对用来支撑乘客座位的重量且没有负载检测功能的虚拟传感器;通过把多个负载传感器测量的负载值分别乘以负载传感器的负载重量值的总数和参考值比较,来识别乘客的类型。
可以设定负载重量以便乘客重量的识别极限量成为最大。
因此,采用两个负载传感器的乘客识别装置可以节约主要成本,减轻重量,并且确保一个相当或者更好的性能。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势,其中:
图1是本发明车辆内乘客座位和安全气囊装置的平面图;
图2是如图1所示乘客座位的透视图;
图3是如图2所示的采用两个负载传感器的乘客识别装置的乘客座位的拆分透视图;
图4是如图3所示的采用两个负载传感器的乘客识别装置的负载重量值的决定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如图3所示的采用采用两个负载传感器的乘客识别装置识别乘客的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描述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车辆内乘客座位和安全气囊装置的平面图,图中显示了车辆1的安全气囊装置10及其内部空间。
参考图1,为了保护乘客的安全免受车辆碰撞时发生的冲击,车辆1包括安全气囊装置10和乘客就座的乘客座位20。安全气囊装置10可以分为前安全气囊装置(图中未示出)和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其中前安全气囊装置包括:用来保护驾驶员免受由于车辆正面碰撞引起的伤害的驾驶座安全气囊装置11和用来保护在乘客座位上乘员免受由于车辆的正面碰撞引起的伤害的乘客座安全气囊装置13;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用来保护乘客免受由于车辆侧面碰撞引起的伤害。
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2中,为了保护乘客当车辆碰撞时内部气体喷嘴爆破,安全气囊部件通过运用喷射的气体展开。如果当车辆碰撞时安全气囊部件展开,就难以再次重新使用安全气囊部件。为此,安全气囊部件在必需时必须展开。然而,如果把车辆碰撞作为安全气囊部件展开的条件,那例如乘客没坐在乘客座位时安全气囊也会展开。因此,有发生不必要成本的可能性。通过判定是否有乘客坐在座位上作为是否展开安全气囊条件也是必需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未经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0893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