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InGaAs/InP HBT中亚微米发射极的湿法腐蚀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4227.5 | 申请日: | 2008-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21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21 |
发明(设计)人: | 金智;刘新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21/28 | 分类号: | H01L21/28;H01L21/306;H01L21/331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ingaas inp hbt 中亚 微米 发射极 湿法 腐蚀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合物半导体异质结双极性晶体管(HeterojunctionBipolar Transistor,HBT)器件及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InGaAs/InP HBT中亚微米发射极的湿法腐蚀方法。
背景技术
InP基材料有很高的饱和电子迁移速度,可获得高的掺杂浓度,非常适合作为超高速HBT。随着InGaAs/InP HBT频率的不断提高,要求发射极的宽度不断减小,目前发射极的宽度已经发展到亚微米,这对于发射极的侧向腐蚀的控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为提高最大振荡频率,要求发射极到基极接触的距离尽可能小。这通常采用发射极-基极自对准的工艺方法来实现。在发射极-基极自对准工艺中,发射极到基极接触的距离由发射极制作过程中,侧向腐蚀的深度来确定。
InGaAs/InP HBT的发射极是由n型InP发射极材料和覆盖在上面的重掺杂的n型InGaAs盖帽层材料构成。形成自对准的发射极工艺的腐蚀通常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湿法腐蚀的方法:用发射极金属作掩模,利用湿法腐蚀的方法形成侧向腐蚀,进一步蒸发基极金属形成基极-发射极的自对准;二是干法刻蚀+湿法腐蚀的方法:利用发射极金属作掩模,先采用干法刻蚀,部分去掉发射极材料,然后利用湿法腐蚀形成侧向腐蚀,进一步蒸发基极金属形成基极和发射极的自对准。
利用湿法腐蚀的方法形成发射极侧向腐蚀的步骤主要有:
1)在外延片上旋涂光刻胶,光刻、显影,制作发射极的图形;
2)蒸发发射极金属;
3)在有机溶液中剥离金属;
4)腐蚀InGaAs盖帽层;
5)腐蚀发射极InP层。
这种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等特点,但在现有的HBT结构下,侧向腐蚀的可控性差,很难制作亚微米宽度的发射极。
干法刻蚀+湿法腐蚀的方法制作发射极的主要步骤有:
1)在外延片上旋涂光刻胶,光刻、显影,制作发射极的图形;
2)蒸发发射极金属;
3)在有机溶液中剥离金属;
4)利用干法刻蚀的方法去掉InGaAs盖帽层和部分InP材料;
5)利用湿法腐蚀剩下的发射极InP层
这种方法对发射极的侧向腐蚀的可控性高,能形成亚微米宽度的发射极;但这种方法由于采用干法刻蚀,不仅增加了工艺成本,而且干法刻蚀对器件有损伤,使器件性能有所退化。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湿法腐蚀中发射极的侧向腐蚀难于控制以及干法刻蚀+湿法腐蚀中设备昂贵、高损伤的不足,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艺简单,可控性好的InGaAs/InP HBT中亚微米发射极的湿法腐蚀方法,以降低发射极侧向腐蚀的控制难度,并降低腐蚀的成本。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InGaAs/InP HBT中亚微米发射极的湿法腐蚀方法,该方法包括:
A、选择合适的发射极InGaAs盖帽层厚度的HBT外延片;
B、在该外延片上旋涂光刻胶;
C、光刻、显影,制作发射极的图形;
D、蒸发发射极金属;
E、在有机溶液中剥离金属;
F、用磷酸基的腐蚀液腐蚀InGaAs盖帽层;
G、用盐酸基的腐蚀液腐蚀发射极InP层。
优选地,步骤A中所述发射极盖帽层的厚度在30~120nm之间。
优选地,步骤B中所述光刻胶是正胶、负胶或反转胶,该光刻胶的厚度大于要蒸发的发射极金属的厚度。
优选地,步骤C中所述光刻采用光学曝光机、投影式曝光机或电子束曝光机,以形成发射极图形;光刻时采用的光刻胶要形成倒梯形剖面结构,以利于发射极金属的剥离。
优选地,步骤D中所述蒸发发射极金属,是依次蒸发Ti/Pt/Au,形成欧姆接触,金属蒸发的总厚度为200~1000nm。
优选地,步骤E中所述剥离采取在有机溶剂中浸泡的方法,该有机溶剂包含溶解光刻胶的丙酮、S1165去胶液或二甲基吡硌烷酮。
优选地,步骤F中所述磷酸基的腐蚀液采用磷酸、双氧水和水的混合溶液,H3PO4∶H2O2∶H2O的体积比为1~3∶1~2∶25~50,腐蚀时进行缓慢搅拌,搅拌速度在100~300rmp/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42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