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稳固定的飞机机舱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06497.X | 申请日: | 2008-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011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李辰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漩世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C1/00 | 分类号: | B64C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1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稳固 飞机 机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飞机领域,特别涉及超稳固定的飞机机舱。
背景技术
对于双舱飞机来说,由于两个舱体将分别载有较大的负荷,如何能够将这两个载有较大负荷的舱体进行超强度的固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难题。
因为两个舱体的负荷已经十分沉重,如果不能有效的将两个舱体进行固定,将极有可能在飞行的过程中将两个舱体分离。
由于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较大的气流,在两个舱体之间固定的力量不够的时候,气流足可以导致两个舱体在空中分离。
而一旦两个舱体在空中被分离,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因为一旦两个舱体在空中被气流作用导致分离必将使飞机失事,其后果是非常惨重和可怕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使两个舱体进行超极固定,而超极固定就必须增加舱体的连接装置。
增加舱体的连接装置还必须增强其连接点和连接面并且使连接点和连接面能够充分的固定并且能承受较大的压力。
发明内容
为了增加两个舱体之间的联系强度,为了使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受到压力后不被破坏并产生分裂。
为了避免两个舱体的连接不能承受大的压力。
为了提高双舱体的飞行安全。
特作出本发明。
超稳固定的飞机机舱,包括两个飞机舱体,在两个飞机舱体的顶部有一个连接装置用来将两个飞机舱体连接在一起,在两个飞机顶部的连接装置构成飞机的顶部连接装置。
在双舱舱体的左舱体上的顶部有一个连接装置和双舱体的顶部相连。
在双舱体飞机的顶部连接装置的左侧有一个和左侧舱体的顶部的连接装置将左侧舱体和双舱体顶部的连接装置固定连接。
在双舱舱体的右舱体上的顶部有一个连接装置和双舱体的顶部相连。
在双舱体飞机的顶部连接装置的右侧有一个和右侧舱体的顶部的连接装置将右侧舱体和双舱体顶部的连接装置固定连接。
双舱体客机的顶部为一个板形材料,板形材料的左侧和左侧舱体的顶部有接触面积,其中接触面积为至少0.5平方米。
双舱体客机的顶部为一个板形材料,板形材料的右侧和右侧舱体的顶部有接触面积,其中接触面积为至少0.5平方米。
双舱体飞机的顶部的板形材料和左侧舱体的顶部固定接触面积中至少有1处相互连接的面积接触。
双舱体飞机的顶部的板形材料和右侧舱体的顶部固定接触面积中至少有1处相互连接的面积接触。
双舱体飞机的顶部有管形材料将左右两舱体进行固定,其中顶部的管形材料为管形顶部固定装置。
双舱体飞机管形顶部固定装置的管形固定装置和左侧飞机舱体的顶端有一个连接装置将左侧飞机舱体和双舱体飞机管形顶部固定装置进行稳定固定。
双舱体飞机管形顶部固定装置的管形固定装置和右侧飞机舱体的顶端有一个连接装置将右侧飞机舱体和双舱体飞机管形顶部固定装置进行稳定固定。
双舱体飞机的顶部的板形材料和左侧舱体的顶部固定接触面积中至少有2处相互连接的面积接触。
双舱体飞机的顶部的板形材料和右侧舱体的顶部固定接触面积中至少有2处相互连接的面积接触。
在两个舱管之间有一个贯通的装置用来将两个舱管连为一体,贯通的装置穿过两个舱管,贯通的装置穿越两个舱管的连接部,包括两个飞机舱管,两个飞机舱管由连接装置紧密相连用来将两个飞机舱管进行固定相对于另一个飞机舱管,其中的一个飞机舱管固定在另一个飞机舱管的旁侧,两个飞机舱管紧贴相邻。
贯通装置的一侧连接一个舱管的外边侧,并固定在舱管的外边侧上。
贯通装置的一侧连接在左舱管的左边侧上,并且穿越左舱管的右壁深入到右舱管内。
贯通装置的一侧连接在右舱管的右边侧上,并且穿越右舱管的左壁深入到左舱管内。
贯通装置以至少一根固定杆为基础将两个舱管固定连接在一起。
贯通装置以至少多根固定杆为基础将两个舱管固定连接在一起。
贯通装置以至少2根固定杆为基础将两个舱管固定连接在一起。
贯通装置为至少一个板形材料用来穿越两个舱管并将两个舱管固定连接在一起。
贯通装置为至少2个板形材料用来穿越两个舱管并将两个舱管同定连接在一起。
贯通装置为至少多个板形材料用来穿越两个舱管并将两个舱管固定连接在一起。
贯通装置为一个连通的板形材料把左右两个舱管分别分成上下两个部分。
贯通装置从左舱管的半径处将舱管切成上下空间相等的半舱体并且横穿左舱管。
贯通装置从左舱管的半径处将舱管切成上下空间相等的半舱体并且横穿右舱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漩世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漩世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064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