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嗜酸β-甘露聚糖酶MAN5A及其基因和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810113343.3 申请日: 2008-05-28
公开(公告)号: CN101457207A 公开(公告)日: 2009-06-17
发明(设计)人: 姚斌;罗会颖;王亚茹;杨培龙;柏映国;石鹏君;孟昆;袁铁铮;史秀云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N1/14 分类号: C12N1/14;C12N9/42;C12N15/56;C12N15/63;C12N15/81;C12N1/15;C12N1/19;C12N1/21;A23K1/165;A23L1/30;A61K38/47;C12R1/645
代理公司: 北京法思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杨小蓉
地址: 100086北***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甘露 聚糖 man5a 及其 基因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基因工程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产嗜酸β-甘露聚糖酶MAN5A的菌株Bispora sp.MEY-1,和从该菌种中得到的嗜酸β-甘露聚糖酶及其基因man5A、包含该基因的重组载体和应用。 

背景技术

β-甘露聚糖酶(β-mannanase endo-1,4-β-D-mannanmannohydr-oase EC3.2.1.78)是一类能水解甘露聚糖的半纤维素酶,存在于微生物,动植物中。植物半纤维素的数量仅次于纤维素,甘露聚糖是植物半纤维素的主要成份,是以1,4-β-D-吡喃甘露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多糖。在β-甘露聚糖外切酶和甘露糖苷内切酶的作用下,甘露聚糖可被分解为甘露糖。 

在许多微生物,植物(瓜儿豆等豆类植物的种子,西红柿的种子和果实)和一些低等动物(蓝贻贝Mytilus deulis,海洋软体动物Littorina brevicula)中都存在β-甘露聚糖酶(Millward-Sadler,et al Microbiol.Lett.141,183-188)。微生物则是产β-甘露聚糖酶的重要来源,已报道的有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弧菌等。真菌中有曲霉、链霉菌、里氏木酶等。微生物来源的β-甘露聚糖酶具有活力高、成本低、来源稳定、提取方便等明显优点,已在实际生产和基础研究中得到应用(McCleary,B.V.Carbohydr.Res.119,191-219.)。 

近年来,随着甘露寡糖生理功能的发现,绿色饲料的兴起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对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和利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β-甘露聚糖酶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饲料、造纸、纺织印染、石油开采、精细化工及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种新型的工业酶,具有很大的潜在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对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和开发集中在细菌产生的碱性和中性酶方面。对于酸性甘露聚糖酶的报道较少。而在饲料中应用的甘露聚糖酶,需要在酸性条件下具有高活性。酸性β-甘露聚糖酶主要来源于真菌,如:曲霉属和木霉属的菌。它们作用的最适pH值在2.4~5.0。但天然菌株所产的甘露聚糖酶产量低,不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部分酸性甘露聚糖酶的基因已经克隆并在不同的宿主中进行了表达。但仍没有工业化生产嗜酸甘露聚糖酶。在我国,对嗜酸甘露聚糖酶的研究很少,仅克隆了少数酸性甘露聚糖酶基因,运用基因工程手段来产业化生产嗜酸甘露聚糖酶产 品还未见报道。 

本研究得到了一个新的甘露聚糖酶基因,其编码的甘露聚糖酶具有强嗜酸性,作用pH范围广,较好的耐热性和极好的抗蛋白酶能力,可作应用于饲料、食品、医药等工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产嗜酸β-甘露聚糖酶的菌株Bispora sp.MEY-1。 

本发明再一目的是提供来源于上述菌株的嗜酸β-甘露聚糖酶。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上述β-甘露聚糖酶的基因。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包含上述β-甘露聚糖酶的重组载体。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包含上述β-甘露聚糖酶基因的重组菌株。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嗜酸β-甘露聚糖酶的方法。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上述嗜酸β-甘露聚糖酶的应用。 

本发明首先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性质优良的、适合于在饲料、食品、酿酒以及能源工业中应用新的β-甘露聚糖酶。本发明人筛选到一种天然菌株,它所产生的β-甘露聚糖酶适合于在饲料、食品、酿酒以及能源工业中使用。该嗜酸真菌Bispora sp.MEY-1,于2008年5月19日保存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100101),其保藏号为:CGMCC No.2500。 

从上述菌株中获得了一种嗜酸β-甘露聚糖酶MAN5A,其氨基酸序列如SEQ IDNO.1: 

MLFQVGTVLL LAWLSPTTDA APGWGWRTVT VTETVTPSST AAGTCSASSP 

STSGIISSST     60 

SSSTATISSA SATSYPSTTY PTTPAYPICT SRAPFASIDD VHPRLFNYNG 

TGAKYFAGTN    120 

AWWTSYLMID SDVNLVFSEI KNTQLQVVRI WGFGSVNTDP GPGTVFFQLL 

NSTGSYINYA    18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33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