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碳化硅封装外壳的封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14098.8 | 申请日: | 2008-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93294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吴茂;何新波;曲选辉;孟菲菲;任淑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1/008 | 分类号: | B23K1/008;B23K1/20;H01L21/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碳化硅 封装 外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材料领域,提供了一种铝碳化硅复合材料(SiCp/Al)用作封装外壳和盖板时的密封封盖方法。适用于微电子封装中混合集成电路、毫米波/微米波集成电路、多芯片组件等微电子器件的封装外壳。
背景技术
金属封装是采用金属作为壳体或底座,芯片直接或通过基板安装在外壳或底座上,引线穿过金属壳体或底座大多采用玻璃-金属封接技术的一种电子封装形式。它广泛用于混合电路的封装,主要是军用和定制的专用气密封装,在许多领域,尤其是在军事及航空航天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传统的封装外壳材料可伐合金(kovar)虽然具有合适的CTE,能与硼硅硬玻璃匹配封接,且具有良好的焊接性、加工性,但是由于其热导率低,电阻率高,密度也较大,使其广泛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高体积分数SiCp/Al复合材料不仅比强度高、比刚度高,而且导热性能好、CTE可调、密度较低,这些性能使它成为能替代可伐合金且满足气密封装需要的理想材料。
传统的可伐合金外壳进行封盖时,其表面会先后电镀Ni与Au,形成一种Ni/Au双镀层结构,其中镀Ni层与镀金层的厚度分别约为6μm和1.3μm。镀Au层的主要作用为提高镀层的抗腐蚀能力与增加与钎料的润湿性。镀后的可伐合金会用Au-Sn共晶钎料进行焊接。Au-Sn合金所用的原材料系由纯度分别为:金99.95%和锡99.99%所组成,其组成比例是Sn∶Au=22∶78,因此焊料的造价非常昂贵。
目前国内相关金属外壳厂所一直没有能把SiCp/Al复合材料真正用于金属外壳上,主要是因为缺乏适用于SiCp/Al复合材料封接的工艺和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用Sn-Ag-Ni焊料取代传统的Au-Sn合金,同时解决SiCp/Al复合材料封接困难问题,为有关金属外壳厂广泛使用SiCp/Al复合材料作为外壳和盖板材料铺平道路。
一种铝碳化硅封装外壳的封接方法,其特征是工艺步骤如下:
(1)首先在SiCp/Al复合材料表面直接化学镀Ni(P)合金,其中Ni(P)镀层的P质量百分含量为2%~12%,余量为Ni,Ni(P)镀层厚度为1.0~9.0μm。
(2)在镀Ni(P)合金后的表面化学镀Ni(B)合金,其中Ni(B)镀层的B质量百分含量为0.5%~4%,余量为Ni,其厚度为0.1~8.0μm。
(3)将Ni(P)/Ni(B)双镀层结构的SiCp/Al复合材料用Sn-Ag-Ni焊料钎焊,SiCp/Al复合材料外壳与盖板焊接表面是Ni(P)/Ni(B)双镀层结构,中间是用Sn-Ag-Ni焊料,如图1所示。焊接条件如下:真空度为1×10-3Pa,焊接温度为240~290℃,焊接时间为2~30分钟。
上述工艺的优选范围为:
(1)首先在SiCp/Al复合材料表面直接化学镀Ni(P)合金,其中Ni(P)镀层的P质量百分含量为4%~10%,Ni(P)镀层厚度为3.0~7.0μm。
(2)在镀Ni(P)合金后的表面化学镀Ni(B)合金,其中Ni(B)镀层的B质量百分含量为1%~3%,其厚度为1.0~4.0μm。
(3)将Ni(P)/Ni(B)双镀层结构的SiCp/Al复合材料用Sn-Ag-Ni焊料钎焊。焊接条件如下:真空度为1×10-3Pa,焊接温度为270~290℃,焊接时间为2~10分钟。
由于SiCp/A1复合材料的表面有非金属的SiC颗粒,所以直接在其表面进行电镀Ni比较困难且镀层质量难以保证,所以本发明采用化学镀的方式对SiCp/Al复合材料进行镀覆。同时,由于Ni(B)镀层在抗腐蚀性和与钎料的润湿性方面与Au-Sn焊料相似甚至优于它,本发明采用Ni(P)/Ni(B)双镀层代替传统的Ni/Au电镀双镀层。由于Au-Sn焊料造价昂贵,所以本发明使用Sn-Ag-Ni焊料取代传统的Au-Sn合金。使用Sn-Ag-Ni焊料的另一种优势在于当其与Ni镀层反应时,焊缝中只会生成一种金属间化合物Ni3Sn4,这样就避免了过多的金属间化合物产生而影响到焊接接头的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科技大学,未经北京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140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流感病毒前体药及其应用
- 下一篇:单偶氮化合物、制备方法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