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机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21108.0 | 申请日: | 2008-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69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18 |
发明(设计)人: | 邹积浩;董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元总合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29/00 | 分类号: | H02P29/00;G05B1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0013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西***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机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机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改善电动机对 外部负载变化等各种扰动抵抗能力的电动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电动机控制装置中,通常可以形成转矩控制、速度控制、位置控制三种 控制方式,如图1所示,在转矩控制环节的外部,集合形成具有速度控制器的 速度控制系统,在速度控制系统的外部集合形成具有位置控制器的位置控制系 统。从图中可以看到,速度控制系统,包括:速度控制器,根据速度指令和速 度反馈之差生成转矩指令;转矩控制环节,根据转矩指令给电动机供电;位置 检测环节用于检测电动机的位置信号;速度运算器根据位置检测环节得到的电 动机位置信号生成电动机的速度反馈信号。此外,还包含用于产生信号之差的 减法器和产生信号之和的加法器。
在速度控制系统中,系统可以根据电动机驱动的负载的转动惯量设定一个 比较合适的增益值,从而速度控制系统以稳定性能运行。但是存在这样的一种 情况,当计算速度增益所需要的电动机负载转动惯量未知或者发生变化时,由 于系统已经设定的速度增益并不能反映电动机负载转动惯量的大小,不能随着 负载转动惯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当设定的速度增益没有反映出实际的电动 机负载转动惯量时,和反映出实际的电动机负载转动惯量时相比,控制系统的 性能将会恶化,甚至变得不稳定,并且存在控制系统发生谐振的情况。另外当 出现电动机转矩常数变化、摩擦引起的转矩效应等扰动因素,由于系统不能及 时地响应这种扰动,也将影响到实际的控制系统性能。
目前已经提出了一种利用扰动观测器来实现扰动抑制控制的方法,可以抑 制负载转动惯量变化、电动机转矩常数变化等一些扰动因素对系统的影响。根 据这个控制方法的思想,当采用这种控制时,在未知负载转动惯量的情况下, 能够得到与设定了正确的负载转动惯量时大致相同的控制性能。即使转动惯量 发生10倍的变化时,控制系统仍然能保持鲁棒性。图2示出了一种利用扰动 观测器来实现扰动抑制控制的电动机控制装置,此装置添加了一个扰动观测器 和加法器,扰动观测器根据电动机速度反馈和新转矩指令,生成扰动观测转矩 输出,并通过加法器叠加到原速度控制器输出的转矩指令上去,形成新的转矩 指令。集合位置控制器可以形成位置控制系统。例如,日本专利 JP-A-10-248286,通过使用扰动观测器来执行扰动抑制控制,当对惯量远大于 电动机转矩的机械系统进行驱动时,从速度控制的角度来看,机械系统的转动 惯量被控制到非常小的程度。
目前的速度控制器,在已知负载转动惯量时,通过设置合适的增益参数, 可以得到良好的系统响应;但是,在存在负载转动惯量变化、电动机转矩常数 变化等扰动时,系统扰动响应较慢,容易受到扰动的响应,系统鲁棒性较差。
如图9a所示,在外部扰动2a的作用下,系统速度响应产生比较大的波动。 但是启动过程1a中,电动机速度没有出现大的超调和振动;稳态3a时稳态噪 声小。
利用扰动观测器来实现扰动抑制控制时,可以有效抑制外部扰动对系统的 影响,从而系统对各扰动具有鲁棒性,系统扰动响应增强;但是,由于传感器 噪声、量化误差、微分运算等因素,系统中会引入观测噪声或振动,影响控制 性能,从而影响系统的鲁棒稳定性,指令响应变差。
由于观测器参数设置和传感器性能、计算误差等差别,扰动抑制控制时可 能存在下述两种情况(并与原来具有稳定性能和相同参数的速度控制进行比 较):
指令稳态响应的恶化占主导因素,相比原速度控制,稳态噪声较大。下文 将其称为情况A。
指令动态响应(如启动或停止过渡过程的响应)的恶化占主导因素,对指 令稳态响应影响不大、稳态噪声较小;但是相比原速度控制,动态过程中出现 较大幅度的超调,如果观测器参数不合理甚至过渡过程的时间将会变长。下文 将其称为情况B。
如图9d所示,在外部扰动2d的作用下,系统速度响应没有出现如图9a 那么大的波动,但是稳态3d时稳态噪声比较大,即情况A。
如图9b所示,在外部扰动2b的作用下,系统速度响应没有出现如图9a 那么大的波动,但是启动过程1b中,电动机速度出现大的超调和振动,即情 况B。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元总合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未经东元总合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110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侧门的防撞杆结构
- 下一篇:青虾规模化育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