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容式厚绝缘产品干燥处理过程的介质损耗性能监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24271.2 | 申请日: | 2008-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1539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03 |
发明(设计)人: | 何平;闵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电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7/26 | 分类号: | G01R27/2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3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 绝缘 产品 干燥 处理 过程 介质 损耗 性能 监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在超高压或特高压电容式厚绝缘产品干燥处理过程的介质损耗性能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电容式产品的介质损耗参数是衡量产品性能的一项关键参数,但因其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易监控,一般只能在成为成品后,才能测出其数值,特别是当用户提出过高要求的介质损耗值时,为了满足用户要求,往往会造成供货周期上的被动和经济损失。目前判定油纸电容型产品介质损耗tanδ的合格与否,均依靠制造完成后的出厂试验项目测定,其主要缺点是:无法在前期进行预测控制,等到产品制成后,其介质损耗性能数据已定型,无法改变,从而有可能造成报废,重新生产往往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电容式厚绝缘产品干燥处理过程的介质损耗性能监控方法,能推算出产品制成后实际的介质损耗范围,从而可以根据监测和计算结果调整后序的工艺,使产品最终满足介质损耗性能的参数要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容式厚绝缘产品干燥处理过程的介质损耗性能监控方法,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工艺处理过程中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对半成品的介质损耗参数tanδ′进行即时监测;
2.根据相应的温度介质损耗换算公式,计算出生产完成后的产品实际介质损耗值tanδ,
所述在线监测系统包括高压电容电桥CB、电压源V、标准电容Cs、耐高温测量线及被测产品Cx,被测产品Cx与标准电容Cs、电压源V并联相接,被测产品Cx和标准电容Cs的一端同时加测量电压,被测产品Cx的另一端接高压电容电桥CB的测量电缆接口Cx1,标准电容Cs的另一端直接与高压电容电桥CB的测量电缆接口Cs相接,测量电缆的外屏蔽层与高压电容电桥CB的接地端子GND同时接地;
所述产品温度介质损耗换算公式为:
tanδ2=K1×K2×tanδ1
其中:tanδ2-浸油后,产品温度20℃时的tanδ值;
tanδ1-浸油前,产品温度t℃时的tanδ值;
K1-在某一温度下,浸油前、后,产品介质损耗换算系数;
K2-浸油后,相对于20℃时,产品介质损耗的换算系数。
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对电容式厚绝缘产品工艺处理过程中的介质损耗tanδ进行即时监控,并通过相应的换算公式推算出产品制成后实际的介质损耗范围。根据监测和计算结果可以调整后序的工艺,使产品最终满足介质损耗性能的参数要求,可以避免产品制成后再进行检测其介质损耗性能数据的不足之处,降低重新生产报废产品的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电容式厚绝缘产品介质损耗在线监测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电容式厚绝缘产品介质损耗在线监测系统原理图,所述在线监测系统包括高压电容电桥CB、电压源V、标准电容Cs、耐高温测量线及被测产品Cx等。
被测产品Cx与标准电容Cs、电压源V并联相接。被测产品Cx和标准电容Cs的一端同时加测量电压,被测产品Cx的另一端接高压电容电桥CB的测量电缆接口Cx1,标准电容Cs的另一端直接与高压电容电桥CB的测量电缆接口Cs相接,测量电缆的外屏蔽层与高压电容电桥CB的接地端子GND同时接地。施加合适的电压,按所选用电桥操作规范要求操作。具体测量过程中,应逐步增大电桥的灵敏度,反复调节电桥上的各有关读数盘直到电桥上的指零仪表头指针指于零点,使电桥达到平衡,此时电桥电容盘和介损盘上的读数即为被测产品实际电容量值和介质损耗值tanδ值,在有些电桥上,上述两值需通过电桥说明书上给出的相应公式换算才能得到。
在相同温度下,浸油前产品即干纸的本体介质损耗和浸油后产品即油纸的本体介质损耗是不同的,下表中给出了一种绝缘纸,在温度为90℃时,浸油前、后产品本体介质损耗的换算系数。
表1 浸油前、后产品介质损耗换算关系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电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南京电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42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