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轧轧机的凸度控制装置以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27425.3 | 申请日: | 2008-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324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鹿山昌宏;栗林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21B37/28 | 分类号: | B21B37/28;B21B37/3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汪惠民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轧 轧机 控制 装置 以及 方法 | ||
1.一种热轧轧机的凸度控制装置,该热轧轧机具有检测凸度的凸度 计量器和至少作为用于控制凸度的操作端的弯曲器,
上述凸度控制装置具有:
建立部,其由钢板的轧制之前的建立计算算出弯曲器的设定值;
凸度蓄积部,其蓄积从凸度计量器获取的钢板的凸度数据;
前后端校正调整部,其采用所蓄积的凸度数据,算出下次在钢板中适 用的钢板前后端的弯曲器的校正方式;
前后端校正部,其根据前后端校正调整部所算出的弯曲器的校正方式 和钢板的轧制部位的信息,在钢板轧制中算出弯曲器的校正值;和
操作量算出部,其根据上述弯曲器的设定值和上述弯曲器的校正值算 出弯曲器指令值并对热轧轧机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轧机的凸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后端校正调整部具备弯曲器调整指针提取部,其从凸度蓄积部 中获取凸度数据,通过预先决定的运算,在钢板前端部与后端部均提取下 冲量与过渡状态部的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轧机的凸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后端校正调整部具备:弯曲器调整指针提取部,其从所述凸度 蓄积部中获取凸度数据,通过预先决定的运算,在钢板前端部提取下冲量 与过渡状态部的长度;和
前端校正量算出部,其获取所述弯曲器调整指针提取部的输出,判定 凸度是否在钢板前端部下冲,在下冲的情况下,按照下冲量减小钢板前端 部的弯曲器校正量,在没有下冲的情况下,按照钢板前端过渡状态部的长 度增大钢板前端部的弯曲器校正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轧机的凸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后端校正调整部具备:弯曲器调整指针提取部,其从所述凸度 蓄积部中获取凸度数据,通过预先决定的运算,在钢板前端部提取下冲 量与过渡状态部的长度;和
前端校正距离算出部,其获取所述弯曲器调整指针提取部的输出,判 定凸度是否在钢板前端部下冲,在下冲的情况下,按照下冲量减小钢板 前端部的弯曲器校正距离,在没有下冲的情况下,按照钢板前端过渡状 态部的长度增大钢板前端部的弯曲器校正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轧机的凸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后端校正调整部具备:弯曲器调整指针提取部,其从所述凸度 蓄积部中获取凸度数据,通过预先决定的运算,在钢板后端部提取下冲量 与过渡状态部的长度;和
后端校正量算出部,其获取所述弯曲器调整指针提取部的输出,判定 凸度在钢板后端部是否下冲,在下冲的情况下,按照下冲量减小钢板后端 部的弯曲器校正量,在没有下冲的情况下,按照钢板后端过渡状态部的长 度增大钢板后端部的弯曲器校正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轧机的凸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前后端校正调整部具备:弯曲器调整指针提取部,其从所述凸度 蓄积部中获取凸度数据,通过预先决定的运算,在钢板后端部提取下冲量 与过渡状态部的长度;和
后端校正距离算出部,其获取所述弯曲器调整指针提取部的输出,判 定凸度在钢板后端部是否下冲,在下冲的情况下,按照下冲量减小钢板后 端部的弯曲器校正距离,在没有下冲的情况下,按照钢板后端过渡状态部 的长度增大钢板后端部的弯曲器校正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轧轧机的凸度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弯曲器调整指针提取部,其相对于从上述凸度蓄积部获取的凸度 数据,算出移动平均值、移动方差值、钢板中央附近的平均值,以移动平 均值与钢板中央附近的平均值为一定以下且移动方差值为一定以下的部 位距钢板前端的距离,提取钢板前端的过渡状态部的长度,提取在钢板前 端的过渡状态部中从移动平均值减去钢板中央附近的平均值后的值的最 小值并作为钢板前端部的下冲量,以移动平均值与钢板中央附近的平均值 为一定以上且移动方差值为一定以上的部位距钢板后端的距离,提取钢板 后端的过渡状态部的长度,提取在钢板后端的过渡状态部中从移动平均值 减去钢板中央附近的平均值后的值的最小值并作为钢板后端的下冲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742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辊偏心分析方法以及辊偏心消除装置
- 下一篇:碳粉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