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立体摄影的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28108.3 | 申请日: | 2008-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9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拉里·迪安·埃里;戴尔特·吉斯;约翰·马修·金德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35/00 | 分类号: | G03B35/00;G03C9/02;G03C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静;郭鸿禧 |
地址: | 美国密歇根州迪尔***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立体 摄影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总的来说涉及一种用于拍摄三维物体的系统 和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三维(3-D)立体成像、模型制作和摄影技术采用透镜以及位于两 个或更多个位置的两个或更多个检测器。检测器利用一个或多个光源来捕捉 物体的图像。这些图像通常被同步,以提供物体的深度信息。传统的透镜成 像利用位于三个或更多个不同位置的三个或更多个检测器。这种传统的技术 实际上可能昂贵且不方便。
此外,传统的3-D立体图像检测技术可能需要多个或一系列步骤来拍摄 3-D物体。所述一系列步骤可包括在已经创建的图像上叠加图像以产生3-D 图像的照片,或者将已经拍摄的一系列照片进行对比,以估算照片之间的误 差,从而产生图像的最终3-D照片。
当然,期望在一瞬间提供物体的3-D照片。还期望减少用于捕捉3-D物 体的光电检测器的数量,以最小化成本以及最小化与拍摄3-D图像相关的不 方便。
发明内容
在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立体摄影的系统。所述系统 包括第一光源、第二光源和光电检测器。第一光源被构造为将一个或多个第 一非白色照射到物体上。第二光源被构造为将与第一非白色不同的一个或多 个第二非白色照射到物体上。光电检测器被构造为响应于照射第一非白色的 第一光源和将第二非白色照射到物体上的第二光源,在一瞬间检测物体的三 维图像。
在另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执行立体摄影的方法。所述方 法包括:用第一光源将一个或多个第一非白色照射到物体上。所述方法还包 括:用第二光源将一个或多个第二非白色照射到物体上,第二非白色与第一 非白色不同。所述方法还包括:响应于将第一非白色和第二非白色对物体的 照射,用光电检测器实时地捕捉物体的三维图像。
在另一个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用于在车内执行立体摄影的方 法,该方法包括:将一个或多个第一非白色照射到接近车的物体上。所述方 法还包括:将与第一非白色不同的一个或多个第二非白色照射到所述物体上。 所述方法还包括:响应于第一非白色和第二非白色对物体的照射,在一瞬间 捕捉物体的三维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了人解读三维物体的方式;
图2显示了用多个光电检测器和一个光源实现的立体摄影系统;
图3显示了立体图解投影系统;
图4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立体摄影系统;
图5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在车内实现的立体摄影系统;
图6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实现为组件建模系统(component modeling system)的立体摄影系统;
图7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在车内实现为乘客检测系统 (occupant detecting system)的立体摄影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显示了人解读三维(3-D)物体101的方式。光源102适用于将白光 照射到3-D物体101上。响应于光源102将白光照射到3-D物体101上,3-D 物体101反射代表3-D物体101的颜色和角度的光线,作为差异角度信息 (differential angle information)。人将所述差异角度信息解读为深度信息,并 且能够识别3-D物体101。
图2显示了立体摄影系统100。所述立体摄影系统100适于产生一个或 多个立体图解(stereographic)图像。所述立体摄影系统100包括光源102、 第一光电检测器106和第二光电检测器108。按照与图1显示的方式相似的 方式,光源102将白光照射到3-D物体101上。响应于光源102将白光照射 到3-D物体101上,3-D物体101将代表3-D物体101的颜色的光线作为差 异角度信息反射到第一光电检测器106和第二光电检测器10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特全球技术公司,未经福特全球技术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2810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