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马达内藏式轴制动器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32439.4 | 申请日: | 2008-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29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1-20 |
发明(设计)人: | 张丁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普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65/14 | 分类号: | F16D6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王月玲;武玉琴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达 内藏 制动器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动器,尤指一种内藏式马达的制动器。
背景技术
控制系统的概念已广泛地应用于工厂的生产排程、列车的进站排程、汽车的防滑设计、冷暖气机的温度控制以及机器人等,而制动器为控制系统中的必要元件。
公知控制系统的基本架构包含一传感器、一控制器、一制动器以及一受控场,该受控场为需要操控的机械系统或电子系统,该传感器负责感测受控场每一次的输出状态,每一次的输出状态以及操控端给予的控制命令会输入该控制器,该控制器判读输出状态与控制命令之间的误差,进而输出控制信号到该制动器,此时该制动器便会驱动该受控场去达成操控端给予的控制命令。
马达制动器为控制系统常用的一种制动器,该马达制动器具有马达及减速机构,其中该马达与该减速机构相搭配来降低马达转速,借以提高马达的输出扭力。然而公知的马达制动器,该马达都设置于外部,所以使得马达制动器的整体体积很大,然而一些受控场能够给予马达制动器作连接的空间有限,而造成马达制动器在装设于受控场时,产生许多不便。
此外,公知马达制动器的减速机构由太阳齿轮与多个与太阳齿轮啮合的行星齿轮所组成,借由太阳齿轮与行星齿轮的齿数比的不同,借以对马达作减速,进而提升输出扭力。如此方式虽然能达到预期的输出扭力,但是由于元件较为复杂,使得马达制动器运转时,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以及声音,而摩擦力越大,输出扭力的损耗就会越多。
由以上原因,本发明人有感于上述缺陷的可改善,乃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缺陷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马达内藏式轴制动器模块,其具有体积小,元件简单,运转声音低以及扭力损耗小的功效。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内藏式轴制动器模块,包括:一中空的壳体,该壳体具有开口;
一飞轮,该飞轮设于该壳体的内部,该飞轮外部连接有齿轮轴,该齿轮轴枢接有一个第一行星齿轮及一个第二行星齿轮;一马达,该马达容设于该飞轮的内部,该马达具有一转子轴芯,该飞轮枢接于该转子轴芯;一固定内齿轮,该固定内齿轮环设于该飞轮的外部与该壳体内部之间,该固定内齿轮固定于该壳体的内壁,且与该第一行星齿轮呈啮合关系;一活动内齿轮,该活动内齿轮转动地环设于该飞轮外部,该活动内齿轮的齿数大于该固定内齿轮的齿数,该活动内齿轮与该第二行星齿轮呈啮合关系;每一第一行星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的凸齿齿型相同,且其侧面外观略呈等腰梯形;固定内齿轮以及活动内齿轮的凸齿齿型,其侧面外观略呈等腰三角形,固定内齿轮的凸齿齿宽略大于活动内齿轮的凸齿齿宽;固定内齿轮及活动内齿轮的凸齿的最大齿宽大于第一行星齿轮及第二行星齿轮的凸齿的最大齿宽;一前盖,该前盖盖设于该壳体且封闭该开口,该活动内齿轮与该前盖的内壁作连接,该活动内齿轮转动时会带动该前盖转动;以及多个滚珠,其环设于该壳体与该飞轮之间,以及该壳体与该前盖之间。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效果:由于马达内藏于壳体内部,使得制动器模块的体积较小,所以装设于受控场时,较为方便。此外,由于该制动器模块的内部元件不复杂,所以该制动器模块运转时,所产生的运转声以及摩擦力较低,而摩擦力较低相对地使得输出扭力的损耗变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马达内藏式轴制动器模块的分解图。
图2为本发明马达内藏式轴制动器模块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前盖的组合图。
图4为本发明马达内藏式轴制动器模块另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马达内藏式轴制动器模块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后盖的组合图。
图7为本发明马达内藏式轴制动器模块的动作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活动内齿轮以及固定内齿轮彼此间的啮合关系示意图(一)。
图9为本发明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活动内齿轮以及固定内齿轮彼此间的啮合关系示意图(二)。
图10为本发明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活动内齿轮以及固定内齿轮彼此间的啮合关系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
壳体 1 开口 11 凹槽 12
飞轮 2
齿轮轴 21
扣环 211
齿轮轴基座 212
第一行星齿轮 22
第二行星齿轮 23
第一轴承 24
耐磨片 25
突起部 2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普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普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3243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发光二极管元件的封装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将木糖渣高效糖化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