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外CO2检测器残余碳分析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53947.0 | 申请日: | 200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4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董灵彦;徐森;杨涛;元欐;吴桐;王超;钱邵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陆海石油设备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17 | 分类号: | G01N21/17 |
代理公司: | 天津中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京生 |
地址: | 30019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外 co sub 检测器 残余 分析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残余碳分析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红外CO2检测器残余碳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测定生油岩的总有机碳含量进而对生油岩的有机质类型进行评价。均采用TCD热导池检测器对CO2气体进行检测并计算出样品中的总有机碳含量。其检测过程是样品经氧化炉进行600℃高温氧化后,经过捕集阱50℃被吸附,而后在260℃时被释放,释放的样品气再经过TCD热导池检测器进行检测,微机进行处理。系统增加了捕集阱和热导池等价格相对较高的部件的使用,且不能使用空气作为载气,需要使用相对稳定的氮气气源、增加辅助设备,速度慢、分析周期长一个周期的分析时间一般在15分钟左右,价格贵,灵敏度低。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红外CO2检测器残余碳分析系统,采用红外CO2检测器对CO2气体进行检测并计算出样品中的总有机碳含量。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红外CO2检测器残余碳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空气气源、稳压阀、压力表、四通阀、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气缸、模拟四通阀、质量流量计、氧化炉、红外CO2检测单元、计算机主机组成,其系统连接为,空气气源、稳压阀、压力表、四通阀的1端依次连接在一起,四通阀的2端连接在第一电磁阀的P端,第一电磁阀的A端连接在气缸的1端,四通阀的3端连接在第二电磁阀P端,第二电磁阀A端连接在气缸的2端,四通阀的4端连接在质量流量计的进口端,质量流量计的出口端与模拟四通阀相连,模拟四通阀与气缸上的进样杆相连,模拟四通阀与红外CO2检测单元的2端相连,经模拟四通阀排空,氧化炉与红外CO2检测单元的1端相连,红外CO2检测单元的3端与计算机主机相连;所述的模拟四通阀由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组成,第二三通阀的1、2、3端分别连接质量流量计的出口端、第四电磁阀的P端和第三电磁阀的R端,第一三通阀的1、2端分别连接第四电磁阀的R端、第三电磁阀的P端,3端排空,第三电磁阀的A端与红外CO2检测单元的2端相连,第四电磁阀的A端与气缸上的进样杆相连;电路连接为氧化炉通过热电偶及热电偶测温电路与单片机W77E58相连,氧化炉的CO2出口连接红外CO2检测器,红外CO2检测器经RS232电路与单片机W77E58相连,单片机W77E58经D/A转换电路、调压模块加热元件与氧化炉的加热炉丝相连,单片机W77E58经RS232电路与计算机主机相连,单片机W77E58的P2.4、P2.5端口经隔离及驱动电路分别与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相连,P2.6端口经隔离及驱动电路与第三电磁阀、第四电磁阀相连。
本发明的特点是,红外CO2检测器结构简单,在减少了捕集阱和热导池的同时,还大大减少了阀、三通等元件的使用,便于维护;灵敏度、噪声等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只需一路空气气源,且独特的模拟四通阀的利用,使气路增加了反吹功能,避免了炉体污染给分析结果带来的误差,同时提高了系统的使用寿命和抗疲劳程度;速度快,仅用10分钟即可完成一个分析周期,可以连续进行分析,在氧化的同时进行采集分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连接图并作为摘要附图。
图2是本发明的模拟四通阀连接图。
图3是本发明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工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采用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红外CO2传感器Gasboard-2000,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D07-7B质量流量控制器,杭州西子固体继电器有限公司DTY-220D10H调压模块,12位D/A转换电路和W77E58单片机为例作具体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陆海石油设备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天津陆海石油设备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539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