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渗水高温炭杯烧制流程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71857.4 | 申请日: | 200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47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刘见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见财 |
主分类号: | C01G31/02 | 分类号: | C01G3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申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4 | 代理人: | 周春发 |
地址: | 中国台湾花***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渗水 高温 烧制 流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提供一种不渗水的炭杯,尤指一种利用高温窑烧且无需涂刷任何漆料的不渗水高温炭杯烧制流程。
背景技术
按,于一般市售的竹炭烧杯于制作时,须将竹材气干三至五个月,之后完成气干后的竹材进行锯切并放入窑体中,而在窑烧的过程中会分别经过许多阶段,如下所述:
热熏阶段:先以150℃对竹炭进行连续10个小时的窑烧。
低温炭化阶段:完成热熏阶段的竹炭再以450℃的温度进行连续30个小时的窑烧,而此阶段可收集窑烧所产生的烟气,经冷却后成为竹醋原液。
中温炭化阶段:完成收集由竹炭产生的烟气而制成的竹醋后,再将竹炭以600℃至700℃高温进行30个小时的窑烧。
经由上述烧成的时间与温度控制点会因窑的结构、大小、竹材的数量等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然上述窑烧竹材过程所产生的制品,不仅远红外效果无法有效提升,且于窑烧时必须涂刷漆料以避免之后炭杯于使用时产生渗水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一种不渗水高温炭杯烧制流程,将木竹材料进行成形加工,使其成为具有容置功能的容置器皿,再将容置器皿置入一封闭型钢桶内并放入封闭型钢桶放入中,当木竹材料进行加热处理时,须于每一温度范围的预定时间内,提升一预定温度,直到窑体内的木竹材料因高温炭化阶段,使得有机物质燃烧后所产生的焦油挥发殆尽,方可停止窑烧,完成窑烧后的木竹材料于常温下,能够产生高放射率的远红外线,如此,不仅无需涂刷防止渗水漆料,更能产生高放射率的远红外线。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如上所述,高温窑烧后的炭杯无须涂刷任何的漆料即具有不渗水的特点,异于市面现有的中低温窑烧而成的竹炭杯。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藉由此种窑烧过程,可有效提升竹炭杯所产生的远红外线放射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方块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成形加工方块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制程动作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的制程动作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竹材摆放位置的剖面状态示意图。
【图号说明】
竹材...1
封闭型钢桶...2
隔火板...20
窑体...3
盖子...30
加热器...4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流程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由下列流程以达到不渗水的炭杯:
a)将木竹材料进行成形加工,使其成为具有容置功能的容置器皿;
b)再将具有容置功能的该容置器皿置入一封闭型钢桶内;
c)利用置有该容置器皿的该封闭型钢桶放入一窑体中;
d)于该窑体中对该木竹材料进行加热处理时,于每一温度范围的预定时间内,提升一预定温度,直到窑体内的该木竹材料,因高温炭化阶段使得有机物质燃烧所产生的焦油挥发殆尽,并停止窑烧;及
e)完成窑烧后的该木竹材料于常温下,产生高放射率的远红外线。
请同时配合参阅图2、图3及图4所示,是本发明的成形加工方块示意图、加热处理方块示意图一及图二,由图中可清楚看出,由上述可得知,炭杯于成形加工时包括切割、去皮、研磨、切削、光、倒角、钻孔等不同组合,完成加工后的坯体则送入窑体(如:瓦斯窑或电窑)中进行加热处理,而加热处理则会经过干燥期、升温期、炭化初期、主炭化期及精炼期等阶段,而于每个阶段皆必须于预定时间内达一温度范围,并且提升一预定温度,其各阶段所需的需求如下所述:
1、干燥期、该升温期及该炭化初期,其温度于200℃内逐步完成,并于每一小时以2℃至6℃逐渐升温。
2、炭化初期及该主炭化期,其温度于200℃至400℃内逐步完成,并于每一小时以2℃至10℃逐渐升温。
3、主炭化期,其温度于400℃至900℃内逐步完成,并于每一小时以10℃至40℃逐渐升温。
4、精炼期,其温度于900℃至1000℃内逐步完成,并于每一小时以30℃至50℃逐渐升温,并维持2至3个小时。
藉由上述的制程,可让木竹材料的远红外线的放射率提升至94.1%,且其远红外线的波长为3.9um至16um,使原本的保温效果更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见财,未经刘见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185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