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CAN总线的汽车钥匙锁止控制器及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75876.4 | 申请日: | 200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023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8 |
发明(设计)人: | 张芬;李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B60K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月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吴宝泰;朱成蓉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can 总线 汽车 钥匙 控制器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点火钥匙控制技术领域以及车载总线CAN总线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CAN总线的汽车钥匙锁止控制器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有些配备有自动档变速箱的汽车,停车时不管在任何档位,点火钥匙都能拔出,而如果不在P档就拔出钥匙,则再次启动汽车时会有不安全因素。
另外,目前有的汽车虽然也配备了钥匙锁止装置,如申请号为03277649.7的实用新型中就公开了一种这样的装置,但是其控制方式过于简单,钥匙锁止电磁阀一直吸合会导致电磁阀寿命下降。
局域控制网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为串行通信协议,能有效的支持具有很高安全等级的分布实时控制。CAN最初由德国Bosch公司在80年代开发的,现已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其它标准化组织进行了标准化(ISO11898,SAEJ1939),CAN总线的应用范围很广,从高速的网络到低价位的多路配线都可以使用CAN。在汽车电子行业里,使用CAN连接譬如动力系统、车身系统、舒适系统等,其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Mbps。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原来的钥匙锁止控制器基础上进行改进,采用了基于CAN总线的控制策略,实现以下功能:
1、当不在P档且车速降至4km/h时,控制器控制电磁阀吸合,以防钥匙被拔出。
2、当不在P档且车速升至7km/h时,控制器控制电磁阀松开,以免电磁阀一直吸合而减少其寿命。
3、当在P档时,控制器控制电磁阀松开。
4、控制器使电磁阀一直吸合的时间不得超过360分钟,如果超过了360分钟,则电磁阀松开,以保护电磁阀寿命。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基于CAN总线的汽车钥匙锁止控制器,包括CAN总线收发器、稳压器、主控制单元以及过流保护电路,其控制过程为:CAN总线收发器通过其CAN端子与主控制单元连接,进行总线协议转换,发送车速信号;主控制单元接收车速信号,采集本地钥匙状态信号和汽车档位信号,进行处理判断,产生钥匙锁止输出控制指令,控制电磁阀动作。
其中主控制单元产生的钥匙锁止输出控制指令输出给过流保护电路,进而控制电磁阀动作。
此控制器保证了司机只能在P档拔出钥匙,同时保护了钥匙锁止电磁阀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基于CAN总线的汽车钥匙锁止控制系统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
如图1所示,此控制器主要由CAN总线收发器1、稳压器2、主控制单元3、过流保护电路4组成。主控制单元3采用ST72561AR单片机;CAN总线收发器1采用TJA1040芯片,进行车速信息-CAN报文的接收与发送;稳压器2采用L4987C芯片,为主控制单元提供其所需的5V电源。过流保护电路4采用三极管过流保护。
CAN收发器1通过其上的CAN_H、CAN_L端子与主控制单元连接;稳压器2通过其上的电压输出端子与主控制单元连接,为其提供5V电源,并通过控制端子与主控制单元连接,以实现复位功能;汽车档位信号5和钥匙状态信号6通过端子与主控制单元3连接;过流保护电路4与主控制单元连接。
主控制单元获得稳压器提供的5V电源后开始工作。主控制单元3采集本地钥匙状态信号6和汽车档位信号5,并接收CAN收发器1发来的车速信号后,进行内部判断,产生钥匙锁止输出控制指令,输出给过流保护电路4,进而控制电磁阀工作。
汽车上的电压范围一般为9~16V,稳压器2将此电压转换为5V电压,为主控制单元3的工作提供稳定电源。其可抗40V的尖峰电压,具有低电压、过温检测及保护的优点。
CAN总线收发器1支持CAN2.0高速信号传输,电磁干扰很少,具有过热保护装置,安全可靠。
主控制单元3是一款8位MCU,内含FLASH(闪存)及LIN(局域网互联)、CAN(局域控制网)功能,含时钟、复位、中断管理功能,48个I/O端口,内置高精度振荡器,可用软件调节,双速启动模式,此单片机低功耗。很适合在汽车电子模块中使用,满足节省能源、降低整车电流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758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