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1944.8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95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戴晟杰;叶文勇;詹益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3/00;H05B37/02;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长兴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流 发光二极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可以 直接使用市用交流电压源并具有高发光效率的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LED)由于具备了高耐久性、寿命长、 轻巧及耗电量低等特性,且不含汞等有害物质,故成为一种极为理想的新 世代照明光源。近年由于蓝光LED的发明解决了静电防护的问题,加上 LED亮度的提升,LED的应用领域更是不断拓展,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不 可或缺的重要照明工具,例如从指示灯、显示器、室内外照明到车用照明 等均采用LED以作照明用途,并且LED的成本也随的大幅降低。
由于目前的市用电力系统是以交流高压为主,传统使用降压变压器或 整流器的电能转换方式来提供一稳定的电流源,以控制LED发光。然而, 这些外加的变压器或整流器会增加整体制造成本,占用空间而影响照明工 具的外观,产生热量而降低LED长期使用的安全性。而且,外加电路本 身的使用寿命较LED为短,因而降低了LED在应用上的整体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可以直接使用市用 交流电压源,并依据交流电压源的电压,依序地导通不同微晶粒面积的发 光二极管,或是改变多个发光二极管的串联或并联状态,使得流经此些发 光二极管的电流大小趋向均匀,故可以使得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具有高发 光效率,且可改善发光闪烁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交流发光二极管 装置,包括多个LED以及一控制单元。至少部份的LED具有不同的微晶 粒面积。控制单元用以分别控制LED。其中,当此些LED被一交流电压 源驱动时,控制单元依据交流电压源的电压依序地导通具不同微晶粒面积 的LED。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包括一控制 单元以及多个LED。每一个LED的阳极及阴极各自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 其中,当此些LED被一交流电压源驱动时,控制单元依据交流电压源的 电压,改变此些LED的串联或并联状态,使得流经此些LED的电流大小 趋向均匀。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一种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包括一控制 单元以及多个LED。每一个LED的阳极及阴极各自电性连接至控制单元, 且至少部份的LED具有不同的微晶粒面积。其中,当此些LED被一交流 电压源驱动时,控制单元依据交流电压源的电压,改变此些LED的串联 或并联状态,且控制单元依据交流电压源的电压依序地导通具不同微晶粒 面积的LED。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第一例的示 意图。
图2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电流的示意 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第二例的示 意图。
图4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第三例的示 意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第四例的示 意图。
图6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第五例的示 意图。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第一例的示 意图。
图8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的等效状态图的一 例。
图8B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的等效状态图的另一 例。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第一例的示 意图。
图10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第二例的 示意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第三例的 示意图。
图12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交流发光二极管装置的第四例的 示意图。
附图中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130、150、200、220、300、400、430、450、470:交流发光二 极管
121~12n、141~14n、211~21n、232~23n、321~32n、421~42n、461~46n、 482~48n:发光二极管
110、310、410:控制单元
160、440:桥氏整流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19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