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压力机机械手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82147.1 | 申请日: | 2008-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33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李少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少敬 |
主分类号: | B21J13/10 | 分类号: | B21J1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压力机 机械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手,特别是一种新型压力机机械手。
背景技术
将制作完成的工件从压力机的磨具中取出,是锻压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它不仅关系到生产的安全,同时,也关系到生产率的高低。
目前,在使用压力机的锻压生产中,工件的排出主要是由两种方式实现的,即:一种是当工件制作完毕后,锻压机的工作机构制动并作短暂的停顿后,由人工将工件取出,之后再进行下一个制件的生产,另外一种就是根据零件的结构,在模具中设置简易的辅助装置自动出料,或者再由人工辅助模具中的出料结构协同完全出料的工作任务。
在上述的出料工作中,第一种的出料方法虽然可靠,但是,由于人工操作,这就带来安全隐患,一旦出现控制系统,机械系统的故障,就会造成人身安全事故,同时,此种的出料方法,须要工作机构短暂的停顿,压力机无法突现连续的工作,所以,生产效率低下。
采用在模具上设备辅助的自动出料装置的办法,虽然能提高生产的效率,但是这会造成模具的结构过于复杂,增加了工件的制造成本。由于模具复杂,还会带来模具容易出现故障,造成维修不便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标准化、系统化的压力机排出件使用的机械手,克服在锻压生产中,由于采用手工取出料时容易发生伤及人身安全事故以及生产率较低的缺陷,同时也是为了克服采用模具自动出料辅助机构所带来的:模具结构较复杂,模具制造成本较高,以及工作不可靠,制造维修不便的缺陷。
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案是:在一支承立柱上,安装上下位置可以调节,可以360°旋转的支承梁,支承梁上安装可以在支承梁上左右滑动的接料槽,接料槽由安装在支承梁上的汽缸控制,汽缸的上下摆动,带动接料槽绕固定支点摆动,由于汽缸的动作节拍在电磁阀的控制下与压力机滑块的节拍一致,所以,接料槽就按压力机工作的节拍伸进或者退出模具空间,将工件或废料排出外部空间。接料槽摆动的幅度以及空间位置由行程开关以及其自身在支承梁上的空间位置决定,作出相应的调整,就可以适应不同型号或模具空间位置压力机的生产需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易于形成标准化,系列化的压力机排出件产品,使用该种产品,可以有效地避免因手工取件而可能带来的对操作人员的伤害,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的效率,此外,由于机械手的使用,可以使模具的设计与制造变的简单,降低模具投入的成本,提高了工作的可靠性,同时,也方便了维修与使用。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的原理图。
图中所示:1、底座;2、支承立柱;3、支承梁;4、汽缸;5、连杆;6、接料槽;7、控制杆;8、限位滑块;9、螺钉;10、上限位开关;11、下限位开关;12、滑动吊耳;13、滑动吊耳固定螺钉;14、扭弹簧;15、固定接料槽;16、电磁换向阀;17、固定螺钉;18、调节螺钉;19、行程开关安装支架;20、销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具体的说明。
在底座(1)的上面,固定地安装支承立柱(2)、固定螺钉(17)的松开与拧紧可以实现支承梁(3)与支承立柱之间结合的松紧,所以,通过调节固定螺钉(17),就可以实现支承梁(3)在支承立柱(2)上面的上下滑动与转动。在支承梁(3)的上面安装着滑动吊耳(12),并用销钉(20)与接料槽(6)相连接,弹簧(14)的作用是保证接料槽(6)在自由的状态下开始保持向上旋转的趋势,通过调节滑动吊耳固定螺钉(13),可以实现滑动吊耳(12)在支承梁(3)上左右滑动与固定,在支承梁(3)上面安装汽缸(4)、控制杆(7),行程开关安装支架(19)、控制杆(7)通过连杆(5)与汽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所以,活塞杆的上下动作就带动控制杆(7)的上下动作,在控制杆(7)与扭弹簧(14)的联合作用下,接料槽(6)就开始摆动。通过调节螺钉(18)来调节控制杆(7)的初始位置,控制杆(7)的初始位置决定接料槽(6)的初始位置,而其摆动的幅度是由上限位开关(10)、下限位开关(11)的位置决定的。所以,对上述元件作出适当地调节后,就能使其适应不同型号与结构的压力机排料的需要。电磁换向阀(16)的作用是控制汽缸活塞杆上下动作的元件。可以安装在支承梁(3)上,也可以作为独立的气路系统元件单独地安装。固定接料槽(6)的位置,根据接料槽(6)的位置,作相应调整,保证工件排出顺畅为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少敬,未经李少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21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