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经编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3228.3 | 申请日: | 2008-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13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春;杨颖龙;邵卫平;傅山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永春;邵卫平;傅山龙 |
主分类号: | D04B27/26 | 分类号: | D04B27/26;D04B27/06;D04B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2000福建省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经编机 | ||
技术领域:
本专利涉及纺织经编机械领域,特别是用于高机号且多梳栉多跑 道经编机,其成圈机构纵向位移方式可保障成圈动作顺利完成。
背景技术:
传统的经编机成圈时通常采用如下三种方式:1、梳栉部不做纵 向位移,脱圈板以针床轴为中心在纵向面做圆弧运动;2、梳栉部以 梳栉轴为中心在纵向面做圆弧运动,脱圈板不做圆弧运动;3、梳栉 部以梳栉轴为中心在纵向面做圆弧运动,同时脱圈板以针床轴为中心 在纵向面做圆弧运动等三种方式实现脱圈板与梳栉部的相对位移。这 三种位移方式在低机号、8跑道以下经编机型中得到广泛运用,但在 高机号、多梳栉、多跑道的经编机型中却无法保障成圈动作顺利完成。 高机号经编机由于针距较密,因此对梳栉横向位移量的精度要求非常 高。当梳栉部在纵向面做圆弧运动且摆幅较大时,连接梳栉和横移动 力装置的顶杆产生较大偏角,导致在横向面产生位移差,对梳栉的横 向位移精度造成较大影响,以致发生擦针现象,且梳栉横移机构复杂 化。多梳栉、多跑道经编机由于梳栉和跑道较多,一般达到8~16个 跑道,因此成圈时要求针床部与脱圈板的相对位移量要足够大。当脱 圈板在纵向面做较大摆幅圆弧运动时,脱圈板的竖直位移分量对针的 升程影响较大,不利于成圈。且该圆弧运动方式在采用两副独立针床 轴的双针床经编机中,由于脱圈板A和B绕各自的针床轴做圆弧摆动, 因此脱圈板A和B无法同步,产生相对位移,两脱圈板的间隙随着摆 动而时大时小,致使织物变形或无法成圈。
发明内容:
本专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成圈机构在多梳栉、多跑道经编 机中,针床部绕针床轴在纵向面做圆弧运动时,脱圈板的竖直位移分 量过大,不利于纱线顺利成圈的问题;以及在高机号经编机中,梳栉 部的纵向位移对梳栉横移精度造成不利的影响。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设计一种双针床经编机,其梳栉部不 发生纵向位移,每把梳栉的横移由数字交流伺服电机驱动。脱圈板有 两种安装方式,一种方式是脱圈板A和B分别安装在两副独立的针床 轴上,两针床轴通过夹具连接;另一种方式是脱圈板A和B安装在一 根针床轴上。然后针床轴整体固定在水平安装的滑块上,滑块可以在 导轨上做水平往复运动,其中滑块在导轨上的水平往复运动是由主轴 通过连杆传动机构拉动来实现的,从而带动脱圈板实现水平直线往复 运动。脱圈板水平位移运动的驱动方式,即连杆传动机构的驱动可采 用三种方式实现:1、数字交流伺服电机直接驱动。2、凸轮机构驱动。 3、偏心轮机构驱动。
本发明所述经编机,包括固定在梳栉轴(12)上的梳栉部(11), 所述梳栉部(11)在纵向面上不作圆弧运动,以及由针床(13)、脱 圈板(10)、针床座(9)和针床轴(14)构成针床部,所述针床部包 括安装在针床座(9)上的脱圈板(10)和针床(13),其中针床(13) 与针床座(9)采用滑动连接,针床(13)可沿针床座(9)上的导向 孔作竖直方向位移,所述脱圈板(10)固定在针床座(9),针床座(9) 又固定在针床轴(14)上,所述针床部整体固定在滑块组(15)上, 所述滑块组(15)可在导轨上做水平往复运动。所述梳栉部(11)仅 在横向面作直线往复运动。其中固定有针床部的所述滑块组(15)的 水平往复运动是由连杆传动机构拉动实现的。
所述脱圈板(10)包括两个脱圈板,其中所述两个脱圈板安装在 一根针床轴(14)上。
所述脱圈板(10)可进行水平往复运动叠加小摆幅圆弧运动的复 合运动。
所述脱圈板(10)包括两个脱圈板,其中所述两个脱圈板分别安 装在两副独立的针床轴(14)上,所述两副独立的针床轴(14)通过 夹具连接。
其中所述固定有针床部的所述滑块组(15)的水平往复运动是由 数字交流伺服电机直接驱动的。
所述连杆传动机构包括通过牵引件(5)与滑块组(15)连接, 以及拉动滑块组(15)做水平往复运动的第一摆臂(6),固定第一摆 臂(6)的轴(7),其中第一摆臂(6)可随着轴(7)的正反向旋转 而偏摆,以及固定在轴(7)上的数个第二摆臂(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永春;邵卫平;傅山龙,未经吴永春;邵卫平;傅山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322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合金高速钢混晶消除热处理工艺
- 下一篇:保形高空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