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折迭的车体有效
申请号: | 200810186685.8 | 申请日: | 2008-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64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朱高弘;徐正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2D21/14 | 分类号: | B62D21/14;B62D21/05;B60B35/10;B60B31/00;B62K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赵占元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迭 车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涉及一种车体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能节省停车空间的可折迭的车体。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因为具有节能与低废气污染等优点,所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但是由于电池科技储能技术等因素,使得电动车辆在使用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近年来公共交通系统平台渐渐成为各大都市政府发展的方向,其特点在于消费者可在广泛分布于都市中的运输站租用电动车辆,所以无须考虑充电与续航能力等问题,但是停车位不足的问题,在公共交通系统平台中依旧存在;因而可折迭或是可堆迭的车体结构发明,皆是用来节省停车所需的空间,例如第1066191号、第1721808号、及第1561674号等欧洲专利、第200354441号日本专利、与第CN1626397号中国专利等,均揭示了可节省停车所需的空间的有关可折迭车体结构。
请参阅图1,为公知的可折迭的车体结构,该可折迭的车体结构是由前底盘杆11a及后底盘杆11b枢接组成底盘杆11,且该前底盘杆11a及后底盘杆11b分别枢设有前轮机构12及后轮机构13,又该前轮机构12及后轮机构13分别枢接有前车体杆14及后车体杆15,该前车体杆14并以滑动块16枢设于该后车体杆15上,令该前车体杆14能在该后车体杆15上摆动及滑移。
所述的底盘杆11是由前底盘杆11a及后底盘杆11b枢接组成,因而能将该前底盘杆11a及后底盘杆11b折弯,令该前轮机构12及后轮机构13靠拢以缩减轴距,并使该前车体杆14靠向后车体杆15以缩小车体空间,进而达到缩减车辆体积的目的,以节省停车空间。
但是,上述公知的可折迭的车体结构,仅令该前轮机构12及后轮机构13靠拢,且令该前车体杆14靠向后车体杆15,而仅能缩减车辆的体积,并无法实现将车辆堆迭靠拢以进一步缩减停车体积。
请参阅图2A及图2B,为另一公知的可折迭汽车的侧视图及底视图,该可折迭汽车是由前车身20及后车身21组成,且该后车身21的底部设置具有冲头23的液压缸22,该冲头23并接设于该前车身20的底部,从而能通过该液压缸22令该冲头23带动前车身20缩移,进而缩减前后轮之间的轴距及车辆的长度,从而缩小车辆的体积。
但是,该前车身20的伸缩动作为利用该液压缸22,因此该车体必须具备足够的刚性,以避免车身扭曲,在制造及组装上需要相当精密的技术,故增加了制造成本;同时其车体的伸缩运动是平面上的运动,而仅能缩减前后轮的轴距以缩小长度,未能充分利用车体上方的空间,所以折迭效率低,且不具有堆迭功能。
综上所述,有鉴于前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如何提供一种能充分利用车体上方空间,且能堆迭的可折迭的车体,以节省停车所需的空间,就成为了目前业界亟待克服的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可折迭的车体,能折叠且同型车体能连续迭靠在一起,以避免占用停车空间。
为达到上述的及其他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折迭的车体,包括:车身折迭机构,是由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通过旋转接头来串联围构枢接而围构组成的四连杆机构,以构成使用者乘坐空间,该车身折迭机构还包括支撑连杆组,用以将该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撑开,该支撑连杆组是由第六连杆及第七连杆串联枢接组成,且该第六连杆及第七连杆的另一端分别枢接在该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上;底盘折迭机构,设于该车身折迭机构底部,并以第五连杆的一端枢设于该第一连杆上,且该第五连杆具有一支撑部,用以抵靠在该第一连杆上;前轮机构,设于该车身折迭机构底部,并位于该第一连杆及第四连杆的枢接处;以及后轮机构,枢设于该第五连杆的另一端上。
依上述的可折迭的车体,该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及第四连杆能重合于同一直线上,以缩减该车身折迭机构的体积。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折迭的车体,包括:车身折迭机构,是由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与第四连杆通过旋转接头来串联围构枢接而围构组成的四连杆机构,以构成使用者乘坐空间;底盘折迭机构,设于该车身折迭机构底部,并以第五连杆的一端以滑动块枢接在该第一连杆上,令该第五连杆在该第一连杆上滑动及自由摆动;前轮机构,设于该车身折迭机构底部,并位于该第一连杆及第四连杆的枢接处;后轮机构,枢设于该第五连杆的另一端上;以及后轮支撑连杆组,设于该车身折迭机构底部,用以抵靠在该第五连杆上。
依上述的可折迭的车体,该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及第四连杆能重合于同一直线上,以缩减该车身折迭机构的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866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将固定螺栓装配在制动缸上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全挂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