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增力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0996.1 | 申请日: | 200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863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池田纯一;及川浩隆;大野孝幸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0T13/74 | 分类号: | B60T13/7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 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制动系统中的增力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增力装置存在着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装置。该装置具有通过制动踏板的操作而进退移动的轴部件、能够相对移动地外装在该轴部件上的筒状部件、使该筒状部件进退移动的电动促动器,在串联式主缸的主压力室中,使所述轴部件和所述筒状部件相对,通过从制动踏板向所述轴部件施加的输入推力和从所述电动促动器向所述筒状部件施加的增压器推力,在串联式主缸内产生制动液压的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1133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增力装置中,在例如由于气泡混入等原因使串联式主缸的主压力室的液压难以上升的状况下,若轴部件前进,虽然由于筒状部件的前进使副压力室的液压上升,但主压力室的液压依然降低,不会向轴部件(制动踏板)传递液压反作用力。在此情况下,驾驶者踏板踏力小并且保持小的踏力的状态,即,在保持不能感知制动液压的反作用力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踏板操作,难以控制副压力室的液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以往的问题,提供一种即使在串联式主缸的主压力室的液压难以上升的状况下也能够容易地控制副压力室的液压的电动增力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特征为,在利用所述轴部件的移动而没有产生所述主压力室的液压时,轴部件的前端与副活塞的基端侧抵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增力装置,即使在串联式主缸的主压力室的液压难以上升的状况下也能够容易地控制副压力室的液压。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电动增力装置的整体构造的剖面图。
图2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电动增力装置的要部构造的剖面图。
图3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电动增力装置的整体构造的剖面图。
图4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电动增力装置的要部构造的剖面图。
图5为示出作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电动增力装置的要部构造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1 串联式主缸
2、102 缸本体
4、104 副活塞
5A、105A 主侧压力室
5B、105B 副侧压力室
10、10’、110、210 电动增力装置
12 增压器壳体
20、120 活塞装配体
21、121、221 增压器活塞
22、122 输入活塞
23、BP 制动踏板
29、129 平衡弹簧
30、130 电动促动器
32、132 电动机
40、140 滑动孔
41 杆部件
45、145 弹簧
112 箱体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电动增力装置的第1实施例的图。本电动增力装置10具有一端部固定在将发动机室与车厢相隔开的车厢壁11上,另一端部与后述的串联式主缸1结合的增压器壳体12。增压器壳体12由有底的壳体本体13和覆盖壳体本体13的开口的罩14构成。该壳体本体13固定在车厢前壁11上,并且在该壳体14上结合有所述串联式主缸1。此外,在壳体本体13的底板部上设置有筒状的凸部13a,该凸部13a贯通车厢壁11并向车厢15内伸出。在增压器壳体12中,内装有所述串联式主缸1作为主活塞而共用的后述的活塞装配体20,并且装入有将构成该活塞装配体20的增压器活塞21进行驱动的电动促动器30。此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将车厢15侧称为后侧(后端侧),将串联式主缸1侧称为前侧(前端侧)。
串联式主缸1具有有底的缸本体2,在该缸本体2的内侧中,能够滑动地配置有与作为所述主活塞的活塞装配体20成对的副活塞4。在缸本体2内,由所述活塞装配体20与副活塞4划分成2个压力室5A、5B,与所述活塞装配体20和副活塞4的前进相对应,而被封闭在各压力室5A、5B内的制动液经由未图示的制动液压控制组件向对应的系统的车轮制动缸体压送。在缸本体2上,安装有储存制动液的储藏器3,向各压力室5A、5B供给制动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09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