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充电器及其突波保护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10198828.7 | 申请日: | 200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59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熊大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4 | 分类号: | H02H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08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充电器 及其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充电器与其突波保护装置,特别是一种汽车充电器与汽车充电器的突波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充电器为汽车中的电源插座,用以提供行动电话、卫星导航或其它可携式电子装置之电力来源或用以充电。因此,汽车充电器须符合相关的车用安全规范,例如:承受一定程度的突波电压,使突波电压不会影响后端电路的正常运作等相关需求。
请参照图1,该图所示为习知技术中汽车充电器的突波保护装置之示意图。如图1所示,习知技术的突波保护装置包含:二极管A10与突波抑制器(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TVS)A20。
习知技术中针对正向突波,采用突波抑制器A20达到抑制正向突波的功用。另一方面,针对逆向突波(surge)的解决方法,以二极管A10的反向电压值来决定。也就是说,为了防止逆向突波的回流,二极管A10之耐压必须选用大于逆向突波的电压规格,以阻止逆向突波电压所造成之伤害。如此的作法虽可解决逆向突波所造成的问题,但相对产生另一个负面问题,亦即当逆向突波愈大二极管A10之耐压需愈高,相对的其二极管A10之正向电压(Vf)值将愈大。
当二极管A10之正向电压值增大,将造成二极管A10的功率损失(power loss)增加,进而产生温升的问题。二极管A10于汽车充电器的有限空间内产生温升的问题,必须藉助散热器(heat sink)方能解决。如此,除了导致汽车充电器的设计空间须增大之外,还须额外增加散热器的成本支出,且造成汽车充电器的效率降低。
举例说明,依据JASO D001B2的车用规范所规定,逆向突波为260伏特,如须有效阻挡该逆向突波之电压,二极管A10必须选用反向电压值为300伏特,而其正向电压为1.5伏特。假设,流经二极管A10的电流为1安培,则落在二极管A10上之功率损失便为1.5瓦特,此时即须藉由配置散热器方能解决温升的问题。
因此,如何解决习知技术之汽车充电器的突波保护装置所衍生的问题,为一亟待解决的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汽车充电器及其突波保护装置。利用本发明所提出的突波保护装置,可选用反向电压值较低的二极管,使其正向电压随之降低。如此,二极管上将产生较低的功率损失,而不会引起温升的问题。因此,汽车充电器将不须额外增加空间来配置散热器,更可节省散热器之成本花费。
本发明提出一种突波保护装置,耦接于汽车电源与汽车充电器之间,该突波保护装置包含:一二极管,具有阳极与阴极,阳极耦接汽车电源,阴极耦接汽车充电器;一限流电阻,一端耦接二极管之阳极;一第一突波抑制器,串联限流电阻,且与该限流电阻的串联电路并联于汽车电源与汽车充电器之间,第一突波抑制器之逆向导通电压小于二极管之逆向导通电压。
本发明亦提出一种突波保护装置,耦接于汽车电源与汽车充电器之间,该突波保护装置包含:一二极管,具有阳极与阴极,阳极耦接汽车电源,阴极耦接汽车充电器;一限流电阻,一端耦接二极管之阳极;一第一突波抑制器,串联限流电阻,且与该限流电阻的串联电路并联于汽车电源与汽车充电器之间,第一突波抑制器之逆向导通电压小于二极管之逆向导通电压;第二突波抑制器,一端耦接二极管之阴极,且第二突波抑制器并联于汽车电源与汽车充电器之间。
本发明亦提出一种汽车充电器,接收来自汽车电源之输入电压,并输出一输出电压,该汽车充电器包含:一充电连接器;一二极管,具有阳极与阴极,阳极接收输入电压,阴极耦接充电连接器;一限流电阻,一端耦接二极管之阳极;一第一突波抑制器,串联限流电阻,且与限流电阻并联于汽车电源与充电连接器之间,第一突波抑制器之逆向导通电压小于二极管之逆向导通电压。
本发明之汽车充电器无须额外增加空间来配置散热器,更可节省散热器之成本花费。
有关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其功效,兹配合图式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知技术中汽车充电器的突波保护装置之示意图;
图2为汽车充电器的突波保护装置之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汽车充电器的突波保护装置之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汽车充电器之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顺德区汉达精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19882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功率密度永磁电机设计方法
- 下一篇:可插拔式转接器及可携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