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铜包铝包芯铸造坯料的装置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04740.1 | 申请日: | 200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0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刘淑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D19/08 | 分类号: | B22D19/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敏杰 |
地址: | 20162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铜包铝包芯 铸造 坯料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包芯铸造技术领域,它涉及一种制备铜包铝包芯铸造坯料的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航空、航天、电子、冶金、汽车、环保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材料的性能和制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同时具有高力学性能、高导热性、低热膨胀、高导电率、高耐磨性、制备环保、节约能源等等。金属复合材料将一种或几种不同的材料结合在一起,获得所需材料的优异性能,能够满足发展的新需要。
铝是一种典型的“负电”元素,一般情况下,它与其他材料不会形成连续的固溶体,给铜铝复合材料的制备带来极大的困难。目前,生产铜包铝复合材料的方法大多采用固相结合法,包括轧制压接法、包覆焊接法、连续挤压包覆法以及静液挤压法等,各有特点,但这些方法都有其不足之处,对加工设备的承载能力要求高,制备成本高,操作及维修困难等。另外,经文献检索到中国发明专利,其专利号为ZL200610112817.3,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包复材料水平连铸直接复合成形设备与工艺,该专利的设备如图1所示,它包括芯部金属控温坩埚7、包复层金属控温坩埚8、芯部金属液浇铸管9、包复层金属结晶器10、牵引机构11、测温仪(原图未标)、加热元件(原图未标)、二次冷却装置12,此设备及工艺存在的问题在于:其一,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制造成本高;其二,双金属结合界面难于控制,坯料质量不稳定。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制备铜包铝包芯铸造坯料的装置及方法,以解决对加工设备的承载能力要求高,双金属结合界面难以控制,设备制造成本高等问题。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制备铜包铝包芯铸造坯料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铜管1它垂直安置在带侧孔砂箱3的浇口33处且通过两侧由螺栓连接的一幅带孔Ω形卡头2夹紧、带孔Ω形卡头2既与铜管1相连且底部支撑在带侧孔砂箱3表面上、带侧孔砂箱3既与带孔Ω形卡头2和铜管1相连一侧又与L形注口4相连、L形注口4通过下部与带侧孔砂箱3的主沙流槽31相连;
所述的铜管1其外经D1为50~250mm,壁厚b1为1~2mm,长度H1为800~1500mm、所述的带孔Ω形卡头2采用不锈钢材料,其内曲率半径r应与铜管1的外径相匹配,厚度w为2~5mm,脚部长度L为25~50mm、带侧孔砂箱3形状为矩形,内部设置有主砂流槽31和分砂流槽32,分砂流槽32在主砂流槽31的两侧呈对称均匀分布,主砂流槽31的中心线与铜管1下端的距离t1为5~15mm,其浇口33为潜伏式浇口,浇口33数量为8~28个应与铜管1的数量相匹配、所述的L形注口4采用不锈钢材料,端部设置有漏斗,L形注口4的外经D2为100~400mm,壁厚b2为1~3mm,高度H2为900~1600mm,L形注口4的垂直中心线与带侧孔砂箱3外侧距离t2为120~450mm;
所述的一种制备铜包铝包芯铸造坯料的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是通过如下步骤实现的:
〔1〕将每根铜管1内壁在铸造前需严格用硷、水清洗干净,并用砂布对内壁旋转打毛,打毛后再清洗烘干,然后将清洁的每根铜管1对准带侧孔砂箱3的浇口33垂直插入且通过表面两侧由螺栓固牢的一幅带孔Ω形卡头2固牢;
〔2〕把烘干后的木炭粉5从上述每根铜管1的口部投入使其厚度为20~30mm;
〔3〕将纯铝块加热到750~800℃成为纯铝液6注入L形注口4先流入主砂流槽31,然后依次流入各分砂流槽32,且通过浇口33从下方进入由步骤〔1〕准备好的每根铜管1,可同时浇入8~28根铜管1;
〔4〕然后保温18~22h后自然冷却至室温;
〔5〕锯切下铸件并切齐头尾部以制成铜包铝包芯铸造坯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如下:
本发明的制备装置结构合理,安装方便,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可以同时生产多根铜包铝坯料,生产效率高,制造成本低,适用性强;
本发明的方法不同于固相结合法,也不同于液相结合的水平连铸复合制坯方法,是固相与液相的结合,加工工艺简化,铜铝双金属结合界面牢固,保证坯料质量的稳定性,对加工设备要求不高,易于控制,更好的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满足应用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一种包复材料水平连铸直接复合成形设备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474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