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一次冷轧法生产取向硅钢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05181.6 | 申请日: | 200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8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国保;张丕军;杨勇杰;沈侃毅;胡卓超;吴培文;靳伟忠;姜全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20 | 分类号: | C22C38/20;B21B37/74;B21B37/16;C21D1/26;C21D8/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开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114 | 代理人: | 竺明 |
地址: | 2019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次 冷轧 生产 取向 硅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特别涉及用一次冷轧法生产取向硅 钢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上取向硅钢的生产方法如下:
用转炉(或电炉)炼钢,进行二次精炼及合金化,连铸成板坯,其基 本化学成分为Si(2.5~4.5%)、C(0.01~0.10%)、Mn(0.03~0.1%)、 S(0.012~0.050%)、Als(0.01~0.05%)、N(0.003~0.012%),有的 成分体系还含有Cu、Mo、Sb、Cr、B、Bi等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余 为铁及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
板坯在专用高温加热炉内加热到1400℃左右的温度,并进行30分钟 以上的保温,使有利夹杂物充分固溶,以便在随后的热轧过程中在硅钢基 体内析出细小、弥散的第二相质点,即抑制剂;热轧板常化(或不常化) 后,进行酸洗,除去表面氧化铁皮;用一次冷轧或包括中间退火的两次以 上冷轧法轧到成品厚度,进行脱碳退火和涂布以MgO为主要成分的退火 隔离剂,把钢板中的[C]脱到不影响成品磁性的程度(一般应在30ppm以 下);高温退火过程中,钢板发生二次再结晶、Mg2SiO4底层形成及净化 (除去钢中的S、N等对磁性有害的元素)等物理化学变化,获得取向度 高、铁损低的取向硅钢;最后,经过涂布绝缘涂层和拉伸退火,得到商业 应用形态的取向硅钢产品。
传统取向硅钢的显著特点有:
(1)抑制剂从炼钢开始就形成,在其后的各工序,抑制剂都发挥作 用,必须对它进行控制与调整;
(2)板坯高温加热,加热温度高达1400℃,为传统加热炉的极限水 平,轧线温降的控制也是现有热轧技术的极限;
(3)生产工艺技术的关键是控制各阶段钢板的组织、织构,以及抑 制剂的行为;
(4)由于高温加热,加热炉需频繁修补,利用率低;同时,烧损大 能耗高;热轧卷边裂大,致使冷轧工序生产困难,成材率低,成本高。
高温取向硅钢生产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非常成熟,为电 力电子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生产出了顶级的取向硅钢产品,但由于其 生产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企业间的技术封锁严重及产品的专用性和总 需求量较小等原因,掌握该项技术的钢铁制造商较少;另一方面,由于高 温加热的特点,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必须有专用高温加热炉、生产性差、 成本高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研究工作中,人们摸索和开 发出了一些成功的办法,现简述如下:
(1)电磁感应加热方法
新日铁和川崎都有电磁感应加热技术,从本质上来看,该方法仍然属 于高温板坯加热方法,所不同的是在板坯的高温加热阶段,在电磁感应加 热炉内,通入N2、H2两种保护气体,精确控制气氛,减少板坯的高温氧 化,同时,由于加热速度快,降低高温在炉时间。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边 裂问题,可以将边裂减少到15mm以下,改善了取向硅钢的生产性,但不 能完全消除边裂。
(2)中温取向硅钢生产方法
俄罗斯的VIZ等厂采用中温取向硅钢生产技术,板坯加热温度 1250~1300℃,化学成分中含较高的Cu,以AlN和Cu为抑制剂。该方法 的抑制剂与高温法类似,也是一种先天性的抑制剂。可以完全避免高温加 热带来的边裂问题,但缺点是只能生产一般取向硅钢,不能生产高磁感取 向硅钢。
(3)日本的低温板坯加热方法
板坯在1250℃以下加热,热轧板无边裂,生产性好。抑制剂通过脱碳 退火后的渗氮而获得,是一种后天的获得型抑制剂,既可以生产一般取向 硅钢产品,又可以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产品。
(4)CSP生产取向硅钢方法
该方法也解决了取向硅钢的热轧边裂问题,提高了生产性,降低了生 产成本。抑制剂也是后天获得型,通过渗氮获得。
显然,低温板坯加热技术彻底解决了高温板坯加热技术的固有缺陷, 提高了生产性,降低了成本,代表了技术发展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518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