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加强板的加工工艺设备及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07596.7 | 申请日: | 2008-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83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蔡昌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和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3/06 | 分类号: | B23P23/06;B23P15/00;B23K26/20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陈学雯 |
地址: | 20171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加强 加工 工艺设备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加强板的制造技术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加强板的加工工艺设备及其方法。是一种一体化操作、一次成型的汽车加强板的加工设备与方法;而且在加工过程中,用激光焊接代替了传统点焊的焊接方式,使加工出来的成品不但外形美观,而且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背景技术:
在汽车成为我们主要交通工具的同时,人们对其的制造工艺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使得其生产工艺也是越来越先进,各种零件的生产和检测也是越来越先进,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加强板作为汽车一重要的零部件,其生产工艺直接决定着汽车整体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传统生产汽车加强板的设备与方法,是将生产中的各个设备、步骤分开进行,单独生产的,这样生产出来的成品不但质量差,而且整个生产工序耗时,效率低。传统生产汽车加强板中的焊接步骤中,一般是采用焊剂方法的电阻点焊的方法,这样焊出来的成品不但粗糙、而且外形不美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加强板的加工工艺设备及其方法,以克服现在汽车加工工艺中存在的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而且其焊接工序中存在的焊痕粗糙、外观不美等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汽车加强板的加工工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进料机,所述进料机通过滚轮与一打孔机相连,所述打孔机通过滚轮与一辊压机相连,所述辊压机通过滚轮与一焊接机相连,所述焊接机通过滚轮与一裁剪装置相连,所述裁剪机通过滚轮与一坡形面相连。
所述焊接机为激光焊接机。
所述打孔机为一可用于打定位孔、限位孔的打孔机。
所述裁剪装置包括裁剪机、测量装置。
所述裁剪装置为一用于测量裁剪位置的测量仪。
汽车加强板的加工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进料,用滚轮将待加工的铁皮送到打孔机上;
(2)打孔,用打孔机对铁皮打孔,并将经打孔后的铁皮送到辊压机上;
(3)辊压,用辊压机对经步骤(2)处理后的铁皮进行辊压,使之一侧边向另一侧弯曲,并靠在另一侧的侧壁上;
(4)焊接,用激光焊接机对经步骤(3)处理后的工件进行焊接,使铁皮的一个侧边焊接在另一与之相对的侧面上,并使另一侧面在焊痕之外留有一定宽度的余料;
(5)裁剪,把经步骤(4)处理后的工件按一定长度裁剪,使之成为汽车加强板;
(6)出料,把经过步骤(5)处理的汽车加强板通过一坡面传运出来。
所述打孔步骤中,打出的孔包括用于固定汽车加强板的定位孔和用于测量裁剪位置的限位孔。
所述辊压步骤中,铁皮经辊压机的作用形成一筒体和一角件。
所述筒体和角件经辊压机一次成型。
所述筒体和角件整体构成汽车加强板。
所述裁剪步骤中包括一用来测量所述限位孔的测量装置。
有益效果:本发明汽车加强板的加工工艺设备及其方法,把传统的单独加工汽车加强板的几道工序,改变为一体化进行,一次性完工的加工工艺,不但节约了时间,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也大大提高;而且,在本发明的焊接工序中,采用的是激光焊接,这使焊接处的焊痕不再像以前那样粗糙,外形变得更加美观,焊接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汽车加强板的加工工艺设备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汽车加强板的加工工艺的流程框图;
图3为本发明中长的汽车加强板的半成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和图3所示,汽车加强板的加工工艺设备,包括:进料机101、打孔机102、辊压机103、焊接机104、测量装置105、裁剪机106、坡形面107。所述这些装置之间都通过滚轮相连,用滚轮的目的是为了运输铁皮,以及铁皮经加工后的半成品方便、省力,也能达到减振的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和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和达汽车配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075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