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电路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11405.4 | 申请日: | 2008-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72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陈郁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盛群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3K17/22 | 分类号: | H03K17/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梁 挥;祁建国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源 起始 重置 信号 产生 电路 方法 | ||
1.一种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含:
(a)使电源开始上升;
(b)依上升的电源建立一参考电压;
(c)判断该参考电压是否低于一反相器的状态转换点,若否,则执行步骤(b);若是,则执行步骤(d);
(d)对传统电源起始重置信号电路中的电容充电;以及
(e)电容充电过程中对系统产生重置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进一步包含:
(f)电压下降时判断该参考电压是否高于该反相器的状态转换点,若是,则执行步骤(g);以及
(g)对传统电源起始重置信号电路中的电容放电。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电压产生方法为将一N型晶体管栅极与漏极短路后与一电阻相接,再将该N型晶体管的源极接地,该电阻的另一端接到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电压产生方法为使用传统的能隙参考电压产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产生的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不随电源上升速率改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产生的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不随电源重复开关改变。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中的电源升降的速率在0.5V/ms与0.5V/s之间。
8.一种在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电路中控制电容放电的电路,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
一电压产生器;
一第一反相器,耦合于该电压产生器的输出;
一第二反相器,耦合于该第一反相器的输出;以及
一N型晶体管开关,其栅极耦合于该第二反向装置的输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电容放电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压产生器为一N型晶体管栅极与漏极短路后与一电阻相接,再将该N型晶体管的源极接地,该电阻的另一端接到电源。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电容放电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压产生器为传统的能隙参考电压产生电路。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电容放电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反相器的两端各串接一电阻。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电容放电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阻为长通道晶体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电容放电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阻为长通道晶体管。
14.一种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括:
一电容,其一端接地;
一电阻,其第一端接电源,其第二端与该电容的另一端相接;
一缓冲器,其输入与该电容的另一端相接;
一电压检测电路,其输出一充放电的信号;以及
一N型晶体管放电开关,其漏极与该电容的另一端相接,栅极与该输出一充放电的信号相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阻为长通道晶体管。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器为二个反相器所组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器为一反相器及一史密特触发器所组成。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起始重置信号产生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压检测电路进一步包括:
一电压产生器;
一第一反相器,耦合于该电压产生器的输出;
一第二反相器,耦合于该第一反相器的输出;其中第二反相器的输出与该N型晶体管放电开关的栅极相连。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控制电容放电的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压产生器为一N型晶体管栅极与漏极短路后与一电阻相接,再将该N型晶体管的源极接地,该电阻的另一端接到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盛群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盛群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1405.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穿越NAT的文件传送方法
- 下一篇:网络文件的离线编辑发布系统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