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2,4-双酮喹啉生物碱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19869.X | 申请日: | 2008-1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291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张偲;罗雄明;尹浩;漆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215/20 | 分类号: | C07D215/20;A61K31/4704;A61P35/00;A01N43/42;A01P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潘伟健 |
地址: | 510301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喹啉 生物碱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的生物碱,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双酮喹啉生物碱及其制备方法和在抗癌、抗污损生物幼虫附着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芸香科植物富含香豆素和生物碱,但是目前从芸香科小芸木属大菅(Micromelumfalcatum)中仅分离得到少量的咔唑类生物碱和吲哚类生物碱(参考文献:Kong YC,But PPH,Ng KH,Li Q,Cheng KF,Waterman PG,Biochem.Syst.Ecol.,1988,16:485;NakaharaK,Trakoontivakorn G,Alzoreky NS,et al.,J.Agric.Food.Chem.,2002,50:4796-4802;Ma CY,Case RJ,Wang YH,et al.,Planta Med.,2005,71:261-26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从大菅中分离出新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双酮喹啉生物碱,另一目的是提供该生物碱的制备方法,还有一个目的是开发它的应用。
我们利用色谱分离技术从大菅中分离得到新的喹啉生物碱,这种生物碱具有抗癌作用和抗污损生物幼虫附着作用,从而实现了本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2,4-双酮喹啉生物碱,特征是其结构由下述式(1)表示:
式(1)
其中R=CH2COOCH3或CH2COCH3。
结构以式(1)表示的,R=CH2COOCH3的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HRESI-MS m/z 264.0884(C13H14O5N +[M+H]+,计算值:264.0872);结构以式(1)表示的,R=CH2COCH3的化合物的高分辨质谱HRESI-MSm/z 248.0931(C13H14O5N+[M+H]+,计算值:248.0923)。以式(1)表示的化合物的氢谱(1H-NMR)数据和碳谱(13C-NMR)数据见表1,这些数据都是以四甲基硅烷(TMS)为内标,分别在500MHz和125MHz的核磁共振仪上测定,溶剂都是CDCl3,化学位移以ppm为单位,耦合常数J,单位为Hz。根据1H-NMR谱数据,结构以式(1)表示,其R=CH2COOCH3的化合物有一个ABCD苯环系统(δH7.98(dd,J=7.6,1.4Hz),7.23(t,J=7.5Hz),7.67(dd,J=7.8,1.5Hz),7.17(t,J=8.3Hz)),两个甲基(δH3.49(s,N-CH3),3.62(s,OCH3))和一个亚甲基(δH2.98(2H, dd,J=18.7,14.6Hz)),13C-NMR(DEPT)表明该化合物具有两个甲基(δC30.5(N-CH3),52.3(OCH3)),一个亚甲基(δC43.8),四个次甲基(δC128.6,123.9,136.4,115.2)和六个季碳(δC170.5,78.4,192.9,120.4,142.5,169.1)。在HMBC谱中,δH3.49(s,N-CH3)和δC170.5(C-2),115.2(C-8)与142.5(C-10),δH4.19(s,OH)和δC170.5(C-2)与192.9(C-4)的相关性表明该化合物是2,4-双酮喹啉生物碱,从亚甲基δH2.98(H-1′)和δC169.1(C-2′),170.5(C-2),78.4(C-3)与192.9(C-4),甲基δH3.62(s,OCH3)和169.1(C-2′)的相关性可以推断出,具有乙酸基甲酯且位于C-3的位置。将结构以式(1)表示的,R=CH2COCH3的化合物的1H-NMR和13C-NMR(DEPT)数据与上述R=CH2COOCH3的化合物比较,证实这两个化合物都是2,4-二酮喹啉生物碱,只是支链不同。在R=CH2COCH3的化合物的HMBC谱中,δH3.22(dd,J=15.9,25.0Hz,H-1′)和δC206.1(C-2′),170.7(C-2),77.0(C-3)与193.0(C-4),δH2.10(3H,s,H-3′)和δC51.1(C-1′)与206.1(C-2′)的相关性表明化合物具有丙酮基而且位于C-3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1986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