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送床热解制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222959.4 | 申请日: | 2008-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4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吕清刚;宋国良;王东宇;高鸣;那永洁;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0G1/00 | 分类号: | C10G1/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送 床热解制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热解转化技术领域,是一种输送床热解制油 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现有煤炭资源中,挥发分较高的烟煤占78.8%,褐 煤占3.6%,如果这些中、高挥发分煤中的C(H)资源能够得 到高值化利用,生产替代石油的液体燃料,将对我国能源供应 具有重要的意义。固体热载体热解方法可通过煤热解制油,提 取煤中的挥发分和易裂解部分,制取焦油,是一种适用程度很 好的热解制油方法。
现有的固体热载体热解方法通常设置循环流化床燃烧室 以产生高温的固体热载体,循环流化床燃烧室物料掺混强烈, 热容量大,燃烧稳定;然而相对于热解制油要求的半焦燃烧而 言,常规的循环流化床燃烧室显得大材小用。
此外,固体热载体热解方法用于制油时,热解室的温度控 制对焦油产率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不同的煤种,最佳热解制 油温度有所不同;对于给定的设计煤种,在运行中还会因为入 炉煤的成分波动而需要对热解室温度进行小幅调整。因此,热 解室温度控制是该方法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输送床热 解制油方法,包括热解室温度的控制方法,燃烧室结构简单、 造价低廉,热解室温度控制灵活简便。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输送床热解制油方法的技术解 决方案是:
一种输送床热解制油方法,将0-8mm的煤加入热解室中 进行热解反应,产生半焦和含焦油的热解气;热解气从热解室 上部排出,经除尘、冷凝后,分离出焦油;半焦从热解室底部 进入下返料器,一部分作为副产品经下返料器直接排出,另一 部分经下返料器送入燃烧室中燃烧,燃烧后形成的固体热载体 被与燃烧室上部相连的分离器从烟气中分离出来,经热解室上 方的上返料器送入热解室,为热解反应提供热量;
燃烧室为流化速度为6~15m/s的输送床;
调节从下返料器直接排出的半焦量,将热解室温度控制在 适合热解制油的500~650℃范围内;
燃烧室内的空气过量系数小于1,调节通入燃烧室的空气 量以调节半焦在燃烧室内的燃烧份额,来调节燃烧室出口的固 体热载体的温度,从而进一步调节热解室的温度;
当通入燃烧室的空气量无法使燃烧室达到设计流化速度 时,通入热解气和/或烟气作为补充流化气体;
热解室为低速流化床,流化气体为热解气和/或烟气;
对经分离器分离出固体热载体的烟气进行空气补燃,将烟 气中的气体可燃成分和固体可燃成分燃尽,燃烧释放的热量回 收利用。
所述的输送床热解制油方法,其所述燃烧室优选为流化速 度为6~12m/s的输送床。
所述的输送床热解制油方法,其所述燃烧室底部设有布风 板。
本发明的方法特别适用于煤的热解制油,也可用于油页 岩、生物质及其它含碳废弃物的热解,系统简单,调节简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输送床热解制油方法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输送床热解制油方法实施例2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输送床热解制油方法原理是:
煤热解产生的半焦在燃烧室中燃烧,产生高温的灰渣与未 燃半焦的混合物,即固体热载体;固体热载体在燃烧室与热解 室之间流动,不断将半焦燃烧产生的热量从燃烧室带入热解 室,加热加入到热解室的煤,使之发生热解反应,产生含焦油 的热解气。半焦从热解室底部进入下返料器,一部分经下返料 器送回燃烧室燃烧放热,另一部分通过下返料器排出,可经过 冷却设备冷却后,作为副产品外供。
焦油的产率主要取决于热解室的温度,热解室平均温度在 500~650℃范围内时,特别是550~580℃时,热解气中焦油 含量较高。而热解产生的半焦如果都送入燃烧室中并完全燃 烧,固体热载体带入热解室的热量将使热解室内的温度远远超 过上述的最佳制油温度,因此,进入热解室的固体热载体应温 度较低、量较少。从下返料器排出部分半焦可以减少进入热解 室的固体热载体的量;燃烧室过量空气系数小于1使得半焦在 燃烧室内只部分燃烧,从而降低燃烧室出口的固体热载体的温 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29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