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柴油碳烟净化用大孔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223653.0 | 申请日: | 200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8361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31 |
发明(设计)人: | 赵震;张桂臻;刘坚;陈胜利;姜桂元;段爱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B01J23/83 | 分类号: | B01J23/83;B01D53/9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 健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柴油 净化 用大孔 复合 金属 氧化物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柴油车排放碳烟颗粒物净化技术,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柴 油碳烟净化用大孔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环保技术领 域。
背景技术
柴油机具有热效率高、经济性好和CO2排放低等显著特点,因此,机 动车柴油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柴油车的碳烟颗粒物(PM)排放量约为汽 油车的30-80倍,其中70%的碳烟颗粒物的粒径小于0.3μm,且吸附有多种 有机化合物,如C1-C20的烃类(其中含磷化钡)、酚类、胺、致癌物苯并芘 及其它含氧化合物。这些粒度极细的碳烟颗粒物在空气中的沉降速率不同, 而其大小恰又使它悬浮于大气中人类的呼吸层高度内,能深入至肺泡,不 易排出体外,因而这些碳烟颗粒物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因而减少碳烟颗粒 向空气中的排放应放在柴油车排放污染的首位。
目前,在柴油车排气管路上安装碳烟颗粒物捕集器是一种有效而经济 的后处理技术。通过拦截、沉积等手段将柴油车排气中的碳烟颗粒物聚集 在捕集器中,当碳烟颗粒物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需要通过燃烧等手段将 其除去,使捕集器再生,得以连续工作。然而,碳烟颗粒物(PM)的热氧 化温度高达550-600℃,而柴油车的排气温度为180-400℃,催化剂使碳烟 颗粒物氧化反应途径发生改变,大大降低燃烧活化能,使反应速度加快数 倍甚至几百倍,反应级数也发生变化,因此催化活性高的催化剂能够在柴 油车排放尾气温度下将捕集到的碳烟颗粒物催化氧化,即实现捕集器的催 化再生。影响催化再生的关键因素包括催化剂本身的氧化还原特性、催化 剂与碳烟颗粒物的接触能力、催化剂的抗硫中毒等性能。
钙钛矿型、类钙钛矿型、尖晶石型等具有固定结构的复合金属氧化物 因其灵活的可“化学剪裁”的设计特点和独特的物理性质(如铁磁性、铁 电性、超导性、热导性、吸附性等),成为近年研究较多的一类新型催化剂。
中国专利CN1139428C中公开了几种非贵金属系列催化柴油碳烟燃烧 的催化剂,主要由碱金属掺杂的LaCoO3钙钛矿和CuFe2O4尖晶石复合金属 氧化物组成,采用上述催化剂可以降低碳烟颗粒物燃烧温度160-180℃,但 是碳烟颗粒物的燃烧温度仍然在400℃以上。
中国专利CN1743067A中公开了几种钙钛矿和类钙钛矿系列纳米超细 微粒催化催化剂用于柴油机尾气中碳烟颗粒的燃烧。采用上述催化剂可以 降低碳烟颗粒燃烧温度,使之达到柴油车尾气净化的要求温度范围。虽然 该催化剂为纳米超细微粒,可以改善催化剂与碳烟颗粒的接触性能,但是 该催化剂的孔径小于10nm,属于微孔结构,碳烟颗粒物难以进入催化剂孔 道内进行反应,只能和催化剂的外表面接触,导致催化剂的活性比表面积 利用率低。
目前公开的有关碳烟颗粒催化燃烧催化剂的技术方案,所制备的催化 剂都是粉末状或者颗粒状,催化剂中还可能具有微孔或者多孔结构,这一 类催化剂与碳烟颗粒接触的面积比较小,催化剂利用率低。为了改善上述 问题,目前的研究一直致力于寻找新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希望通过提高催 化剂外部的表面积,来增加碳烟颗粒与催化剂的接触机会。目前,制备晶 型完整、比表面积大,并具备优良催化性能和稳定性能的(类)钙钛矿型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主要有以下四种常用的合成方法:
1、固相反应法
固相反应法是将金属元素氧化物按化学计量比混合-预烧-球磨-烧结 形成复合氧化物。固相反应法方法简单,但是烧结温度高,烧结时间长, 得到的氧化物化学均匀性差,晶粒粒径大,并且在球磨过程中容易引入杂 质,从而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2、共沉淀法
共沉淀法是将共结晶的金属盐经过热处理分解,得到混合更加均匀的 金属氧化物,然后在高温下烧结形成(类)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其属于 溶液、离子级别的混合,虽然其克服了固相反应法混合不均的不足,但是 对于采用固相反应法所带来的其他一些问题仍没有解决。
3、溶胶-凝胶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2236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