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热砖与整体浇筑相结合的铝电解车间防裂楼面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10306469.2 | 申请日: | 2008-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1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敏;高宇寰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B5/00 | 分类号: | E04B5/00;E04B1/74;E04F15/12;E04H5/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04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热 整体 浇筑 相结合 电解 车间 楼面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耐热砖与整体浇筑相结合的铝电解车间防裂楼面制作方法,属于铝电解 车间混凝土楼板面层制作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铝电解属高温金属冶炼工艺,冶炼设备电解槽内的铝溶液温度高达960℃,生产操作中 除了高温铝熔液不时滴漏在楼面上外,还需轮流更换导电阳极炭棒,其废弃的高温残极头被 更换下,搁置在楼面的钢托架上进行自然冷却,如遇不正常操作时,高温残极头直接丢放在 楼面上,因此楼面甚至受到近600℃的幅射热作用,加之重型抬包车的运行,从而使目前使 用的混凝土楼板面层出现大面积开裂、掉块。这不仅影响生产,也威胁到承重钢筋混凝土楼 板结构的安全使用。因此,现有的铝电解车间的混凝土楼面结构还是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施工方便、并更具有适应热作用性能 、能防止或减轻因结构层挠曲变形、基础下沉、以及温差变形等因素导致的刚性楼面面层开 裂的耐热砖与整体浇筑相结合的铝电解车间防裂楼面制作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设有铝电解槽的铝电解车间,在制作铝电解车间的楼面时 ,先按传统的方法制作出钢筋混凝土楼板结构层,然后在钢筋混凝土楼板结构层上铺设一道 厚度≤1.5毫米厚的沥青隔离层,待沥青隔离层干燥后,在距铝电解槽的槽板边800毫米范围 以内,用耐热砂浆铺砌60~80毫米厚耐热砖;然后在距铝电解槽的槽板边800毫米范围以外 ,在沥青隔离层上浇筑一层厚度为60~80毫米厚的细石混凝土面层。
按上述方法,待沥青隔离层干燥后,为了使用效果更好,在距铝电解槽的槽板边800毫 米范围以外,在沥青隔离层上先铺设一层钢筋网层,然后在钢筋网层上再浇筑一层厚度为60 ~80毫米厚的细石混凝土面层。
在浇筑细石混凝土面层时,采用振捣的方式进行浇筑,振捣密实后随捣随抹,并且在浇 筑时,将细石混凝土面层分隔成3~6m×3~6m的矩形块式的细石混凝土面层,在每两块相邻 的矩形分块的细石混凝土面层之间设有宽度为15~20毫米的通缝,然后在通缝的缝内填塞沥 青麻丝,并在填塞有沥青麻丝的顶部用沥青胶泥嵌平通缝。
上述沥青胶泥的深度为20~30毫米。
沥青隔离层最好采用沥青玛蹄脂材料进行制作。
上述的细石混凝土面层的强度等级应不小于C35混凝土。
耐热砖可采用混凝土预制块代替。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按本发明方法所制作出的耐热砖与混凝土复合防裂楼面,经 工程实际使用证明,在高温作用下能达到以下三种物理力学性能。
1、受热最严重的地方铺砌耐热砖,既耐热又可以自由伸缩,整体面层在高温作用下不 易开裂;
2、强度等级不小于C35,能承受生产过程中的较大荷载;
3、面层与楼板结构层之间具备相对自由滑动的条件。
因此,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增设了沥青玛蹄脂隔离层,使面层与结构层相对脱离,可防止混凝土结构层挠 曲变形和温度变形等对面层的影响,使两者能相对活动,受热后不致因相互约束影响而造成 面层开裂,这是区别于现有普通混凝土楼面重要的防裂措施;
2、混凝土面层由于设有分块通缝分格,并形成独立的小块独立单元,其自由的边界条 件有助于小块体本身的自由伸缩,防止开裂;
3、高标号混凝土面层中增设钢筋网,受热最严重的地方铺砌耐热砖,有效解决混凝土 遇热开裂和自然龟裂等问题,保证面层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增设有钢筋网层和铺砌耐热砖相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钢筋混凝土楼板结构层,2-沥青隔离层,3-细石混凝土面层,4-沥青 麻丝,5-沥青胶泥,6-通缝,7-钢筋网层,8-耐热砖,9-铝电解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未经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64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支化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