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氮化硅陶瓷发热体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03264.2 | 申请日: | 200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66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史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史晓东 |
主分类号: | H05B3/10 | 分类号: | H05B3/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6北京市大兴区旧宫镇工业***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氮化 陶瓷 发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氮化硅陶瓷发热体,它属于电发热技术领域,特别是电热膜做为发热源,陶瓷做为发热载体的发热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氮化硅发热体加热速度快,无需等待即可持续使用,因此热水使用率几乎是100%,省电节能,发热管也不易结垢,使用寿命更长,因此做为新型的发热器件的氮化硅发热体目前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即热式电热水器和即热式水龙头中。现有的氮化硅发热体通常为一个一次性烧结成为一体的发热体,采用在氮化硅粉料中埋电热丝,然后在模具中一次性烧结成型。这种工艺所生产的氮化硅发热体容易形成烧结应力,在使用过程中容易断裂。另外一种加工方式为在软体的氮化硅生料上表面印刷电热膜,然后再进行烧结,构成氮化硅陶瓷发热体,氮化硅生料和电热膜在共烧时,气氛难于控制,合格率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结构应力小,使用寿命长的氮化硅陶瓷发热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氮化硅陶瓷发热体,它包括发热源、陶瓷载体以及连接在发热源上的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热源为高温电热膜,所述的陶瓷载体为氮化硅陶瓷片,所述的氮化硅陶瓷载体包括上氮化硅陶瓷片和下氮化硅陶瓷片,所述的高温电热膜印刷在所述的下氮化硅陶瓷片的表面。
所述的上氮化硅陶瓷片和印刷有高温电热膜的下氮化硅陶瓷片为一个烧结成为一体的整体结构。
所述的上氮化硅陶瓷片和下氮化硅陶瓷片均为烧结成瓷的氮化硅陶瓷片
在所述的上氮化硅陶瓷片的一端设置有电极引出凹口,所述的电极从凹口中引出。
在所述的上氮化硅陶瓷片上的电极引出凹口为两个。
在所述的上氮化硅陶瓷片的一端设置有电极引出端,所述的电极引出端为“凸”字结构,所述的电极所述的电极“凸”字结构的凸出部分的两边引出。
所述的下氮化硅陶瓷片的一端也设置成为相同的“凸”字结构。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采用高温电热膜印刷在硬质的陶瓷载体上的结构,所以可以实现连续化大规模生产,其制造成本比现有的采用埋丝结构的产品降低50%。同时降低了结构应力,经测试当输入电压为220V的氮化硅发热体在水中工作10000小时不会发生折断,而在对比测试中,埋丝结构的氮化硅发热体在水中工作1000小时就有发生断裂的情况。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也降低了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如图1、图2中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包括发热源、陶瓷载体,所述的陶瓷载体为已经烧制好的氮化硅陶瓷片,采用已经烧制好的氮化硅陶瓷片在进行再次烧结的时候,其结构应力很小。发热源为高温电热膜。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两片氮化硅陶瓷片,其中一片做为上氮化硅陶瓷片,另一片做为下氮化硅陶瓷片;为了方便发热膜上的电极的引出,在所述的上氮化硅陶瓷片1的一端设置有电极引出凹口5,所述的电极4从凹口中引出。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上氮化硅陶瓷片1上的电极引出凹口5为两个,电极的两极将分别从两个凹口中引出。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加工效率,降低大规模加工成本,本实用新型的高温电热膜2是采用印刷的方式印刷在下氮化硅陶瓷片3上的。将高温电热膜2印刷在下氮化硅陶瓷片3上后,再将上、下两片氮化硅陶瓷片叠加在一起,经烧结形成一体的氮化硅陶瓷发热体。
实施例2,如图3、图4中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上氮化硅陶瓷片1的一端设置有电极引出端,所述的电极引出端为“凸”字结构6,所述的电极所述的电极4“凸”字结构6的凸出部分的两边引出。所述的下氮化硅陶瓷片3的一端也设置成为相同的“凸”字结构7,以便方便引出电极。
本实施例的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史晓东,未经史晓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32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