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矿石反应炉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7786.4 | 申请日: | 200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58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明弟 |
主分类号: | F27B1/00 | 分类号: | F27B1/00;F27B1/10;F27B1/28;F27D7/06;F27D19/00;F27D17/00;C21B11/00;C21B1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陆志斌 |
地址: | 210028江苏省南京市栖***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石 反应炉 | ||
1、一种矿石反应炉,包括顶盖(7)、炉膛(27)、燃烧仓(1)、反应仓(2),顶盖(7)设置在炉膛(27)的上端,燃烧仓(1)设置在炉膛(27)的下部,位于燃烧仓(1)上方的炉膛(27)的侧壁上设置出料口(14),反应仓(2)位于出料口(14)的上方,顶盖(7)上设置进料口(8),其特征在于:反应仓(2)与顶盖(7)之间设置漏斗(6),位于漏斗(6)与反应仓(2)之间的炉膛(27)的侧壁上设置出气口,出气口通过导流管道与控制系统(12)连接,控制系统(12)与废气排气系统(13)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石反应炉,其特征在于:上述漏斗(6)为一个或多个,各漏斗自上而下排列,相邻两个漏斗的小径出口(61)的纵向中心线之间的距离为炉膛(27)宽度的1/3~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石反应炉,其特征在于:位于反应仓(2)上方设置第一漏斗(62),第一漏斗(62)与反应仓(2)之间形成高正压仓(31),高正压仓(31)的压力范围为大于3cm水柱;位于高正压仓(31)的炉膛(27)的侧壁上设置正压出气口(281),正压出气口(281)通过正压仓导流管道(11)与控制系统(12)连接;位于第一漏斗(62)上方设置第二漏斗(63),第二漏斗(63)与第一漏斗(62)之间形成负压仓(4),负压仓(4)的压力范围为0~—5cm水柱;位于负压仓(4)的炉膛(27)的侧壁上设置负压出气口(282),负压出气口(282)通过负压仓导流管道(10)与控制系统(1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矿石反应炉,其特征在于:位于第一漏斗(62)与第二漏斗(63)之间设置第三漏斗(64),第三漏斗(64)与第一漏斗(62)之间形成低正压仓(32),低正压仓(32)的压力范围为1~3cm水柱。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石反应炉,其特征在于:上述漏斗(6)与炉膛(27)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10度~50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石反应炉,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系统(12)为压力传感器式,位于正压出气口(281)处的炉膛(27)的侧壁上设置压力传感器(29),压力传感器(29)与控制电路(30)连接,控制电路(30)通过电机(31)与控制阀门(32)连接,控制阀门(32)与负压出气口(282)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石反应炉,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系统(12)为活塞式,活塞(33)的一端与正压出气口(282)连接,另一端通过滑动轮(34)与重物(35)连接,蝶阀(36)位于活塞(33)与滑动轮(34)之间,蝶阀(36)与负压出气口(28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石反应炉,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系统(12)为浮球式,负压出气口(282)通过负压仓导流管道(10)与U形压力计(24)连接,U形压力计(24)与水箱(23)连接,水箱(23)的侧壁上设置溢、流管(20),水箱(23)内设置浮球(22),浮球(22)的下端通过钢丝绳(18)绕置在转轮(21)、滑轮(16)上,并与重锤(19)连接;滑轮(16)上连接阀门(17),阀门(17)分别连接正压仓导流管道(11)、抽排设备(1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石反应炉,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系统(12)为浮筒式,负压出气口(282)通过负压仓导流管道(10)与U形压力计(24)连接,U形压力计(24)与水箱(23)连接,水箱(23)的侧壁上设置溢流管(20),水箱(23)内设置浮筒(26),浮筒(26)通过钢丝绳(18)绕置在滑轮(16)上,并与重锤(19)连接;滑轮(16)上连接阀门(17),阀门(17)分别连接正压仓导流管道(11)、抽排设备(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明弟,未经王明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778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