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79039.7 | 申请日: | 2008-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60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姚春荣;陈晓春;陈利军;马锡山;汤怀志;罗永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中集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D88/12 | 分类号: | B65D88/12;B65D90/02;B65D9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 红 |
地址: | 226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换 车体 集装箱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罐式集装箱,尤其是涉及一种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
背景技术
如图1、2所示,现有的交换车体(SWAP BODY)罐式集装箱100通常包括罐体11、设置在罐体11前后两端的前端框12和后端框13、多个设置在罐体11外表上的环状加强圈14a~14d、以及设置在罐体11顶部的步道112和便于操作人员攀爬到步道112上的扶梯111等。并且,该前、后端框12、13由端下梁121、侧梁122、端上梁123构成方形框架,且其上还设置有用于吊装的顶角件124和用于与车辆固定的底角件125。同时,在前、后端框12、13底部还设置有辅助支撑框架(通常称“A”框),以加强支撑,以前端框12为例,该辅助支撑框架由两根辅助支撑管126a和126b分别从底角件125向内水平延伸至第一根加强圈14a附近的位置,即与该底角件125距离最近的加强圈,并在该位置上通过连接板128与加强板127连接,同时该加强板127和连接板128通过垫板129与罐体11外表面连接。
因此,现有的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A”框的结构复杂,耗材多,而且强度偏弱;2、“A”框结构与底角件底面的净空间小,运输时端框底面易与车辆的大梁磕碰,出现疲劳破坏。
并且,由于罐式集装箱的容积越大,装运量会越大,在保证运输方便的同时,结构安全可靠也尤为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安全可靠的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通过对“A”框结构的优化设计,加大与底角件底平面的净高,避免“A”框底面与车辆的大梁磕碰,出现疲劳破坏的情况,使得结构安全可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具有罐体、分别位于罐体前后两端的前端框和后端框、以及多个设置于该罐体外表面上的加强圈,且所述前端框和后端框上均设置有顶角件和底角件,其特点在于,所述前端框和后端框上均设置有至少一根辅助支撑管,该辅助支撑管自该底角件向上倾斜延伸至与该底角件距离最近的加强圈处,并与所述罐体和加强圈焊接。
优选地,该前端框和后端框的端下梁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所述底角件,且所述前端框和后端框上各设置有两根所述辅助支撑管,该两根辅助支撑管的一端分别连接在该端下梁两端的底角件上,另一端则向中间靠拢并向上倾斜延伸,在该加强圈处相交连接,与所述端下梁构成三角形。
优选地,所述辅助支撑管另一端通过第一垫板与该罐体焊接,通过第二垫板与该加强圈焊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垫板和/或第二垫板的厚度根据实际设计可以进行调整,如可为4~5毫米,较佳的可为4毫米厚的不锈钢垫板。
优选地,所述辅助支撑管另一端与该第一垫板的连接位置,切割成弧形与该第一垫板贴合,以增加辅助支撑管与底角件底面的净高距离。
优选地,在所述加强圈向内偏移一距离的罐体外表面上设置有加强环,且该加强圈和加强环之间通过槽形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槽形件一端连接在该加强环上,另一端相对于所述辅助支撑管的另一端连接在该第一垫板一侧。
优选地,所述加强圈环绕整个罐体外表面设置,形成环形结构,所述加强环环绕罐体底部的部分外表面设置,形成弧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辅助支撑管底面与所述底角件底面形成一锐角。
本实用新型通过应力分析优化设计端框结构,尤其是辅助支撑管的连接结构,使之结构简单,与底角件底面的净空间大,避免“A”框底面与车辆的大梁磕碰。同时,在辅助支撑管在环向加强圈处进行加强设计,通过增加弧形结构的加强圈和槽形件,使得框架结构的整体强度更高,受力更优良。本实用新型的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的框架结构通过FEA计算进行了优化,冲击试验结果理想。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的底部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交换车体罐式集装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A为图3中前端框部分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5B为图5A的侧视图,其中辅助支撑管向上倾斜设置;
图5C为图5A的底部视图;以及
图5D为图5C中沿F-F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中集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通中集罐式储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790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红外感应翻盖垃圾桶盖
- 下一篇:光罩盒及其限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