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绞车离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28343.6 | 申请日: | 2008-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443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0 |
发明(设计)人: | 黄事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川方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D1/12 | 分类号: | B66D1/12;B66D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顺荣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绞车 离合 装置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一种绞车离合装置,尤指一种绞车的减速机构中包含有一另行容置入的第二内齿环,其外环壁上设有多数个等距间隔的定位槽,而组设于该减速机构外的离合装置设有可被操作作纵向移动的离合杆,以该离合杆对减速机构的第二内齿环的定位槽作出固定定位或解除定位的动作,使动力可以到达或中断到达绞车的钢索索轮,以完成离合作用。属于绞车装置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众所周之,绞车是一种可以收放钢索以吊起或放下重物的吊重器具,也有称为吊重卷扬机。绞车安装使用的地方如高楼吊挂货物垂直升降,或者安装于吉普车、越野车上用于拖挂其它车移动(脱险)或险境拖救人员用。绞车因利用钢索的收、放动作来拉动重物或负载,因此绞车的动力上就有可以带动钢索索轮作正、反转的设计与操作,也即利用绞车的动力来控制钢索索轮的正反转动作,以进一步控制将钢索放出或收回(称为动力放(放出)、收(收回)钢索)。
绞车既设计利用动力来收、放钢索,则受限于绞车内部动力逐步传动的必要,其收、放钢索的速度势必无法过快,因此在用于紧急情况(例如险境救人)时,动力放出钢索的速度常不符合期望,而令操作者着急。为改善此一缺失,习知绞车上即设计有离合装置存在,当将离合装置操作于“离”的作用状态时,可将传达到钢索索轮的动力予以断开,使钢索索轮的转动此时可以不受动力牵连与约束,以方便人力可以直接快速将钢索拉出(称为手动放(放出)钢索),以早一步勾挂到待救援人员或待拖吊重物;然后再将该离合装置操作回复为“合”的作用状态,使动力重行传达到钢索索轮以收回钢索,达成利用动力拉回重物或负载的作用。
但是,目前习知的绞车离合装置通常是由许多复杂的装配组件组成,以致组装步骤繁复而导致生产速度慢且成本居高不下;且经常是离与合的动作区别没有很明确,造成操作者操作上的困扰。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一种绞车离合装置,其主要目的是:
1、提供一种构造组成全新,而且能完全不同于习知同类产品的绞车离合装置。
2、提供一种操作使用上离与合的动作区别很明确的绞车离合装置。
3、提供一种构造简便,以便于装配及操作使用的绞车离合装置。
本实用新型一种绞车离合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绞车离合装置,绞车是由一马达、一减速机构、一离合装置、及一钢索索轮所组成,其中,钢索索轮组设于一索轮架内,马达由一第一侧架为依托而组设于该索轮架的一侧,减速机构由一第二侧架为依托而设于该索轮架的另侧,然后离合装置再组设于该减速机构的外部;该减速机构于第二侧架外部固接有一壳体,该壳体合并于该第二侧架内,该壳体合和第二侧架的共同内部设有第一、二、三内齿环,其中,第一内齿环直接成型于该壳体的内壁上较为外侧处,在该第一内齿环邻侧凹设一卡槽,供一另行成型的第二内齿环容置入,该第二内齿环的外环壁上向第一内齿环的侧开设有多数个等距间隔的定位槽;该卡槽的邻侧则直接成型一直径较大的第三内齿环;一第一行星齿轮组容置于该第一内齿环内,两者啮接,其中心接受一由马达动力传动的齿轮插设啮接,再由设于一侧的齿轮出力;一第二行星齿轮组容置于该第二内齿环内,两者啮接,其中心供前述第一行星齿轮组的齿轮插接啮合,再由设于一侧的齿轮出力;一第三行星齿轮组容置于该第三内齿环内,两者啮接,其中心即供前述第二行星齿轮组的齿轮插接啮合,再由设于一侧的齿轮出力;该壳体上远离第二侧架的侧面开设有一大穿孔,并在其周缘上穿设有一定位卡孔向内通至卡槽,并与该等定位槽有对应关系;其特征在于:其中,
该离合装置由一盖体、一导引盘、一离合盘、一弹性体、一转动体及一组装盖盘所组成,
该盖体盖合于该壳体的大穿孔上接合,向外凸伸一突体,其中央开设一穿孔;
该导引盘中央为一大穿孔而可套住该盖体的突体,周缘上开设有一推动凹槽,背向盖体的本体上布列有一导引斜块;
该离合盘的中央为一大穿孔而可套住该盖体的突体,向着导引盘的侧伸出有一离合杆及设有一定位突块,离合盘上并开设有一对应着该导引斜块的弧形穿槽,该离合杆穿设过盖体而插置入壳体的定位卡孔内,并抵达第二内齿环的定位槽处,该定位突块则对应贴触着导引盘的导引斜块;
该弹性体于该离合盘外套住该突体;该转动体中央形成一穿孔,向着离合盘的侧边形成一外罩壳,可罩住并压及该弹性体,进而推使离合盘、导引盘及盖体三者作贴触性接触;
该转动体于该外罩壳内部成型有一推动杆,可夹住对应的推动凸块;
该组装盖盘则放置于该转动体的穿孔处,并与该盖体的突体前端锁固接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川方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川方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283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照明角度的车灯结构
- 下一篇:电动车限速保护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