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前叉与转向管结合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132643.1 | 申请日: | 2008-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8374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蔡金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达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1/18 | 分类号: | B62K21/18;B62K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雪静;逯长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叉 转向 结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可便于将脚踏车的前叉与转向管组装为一体的前叉与转向管的结合装置。
背景技术
参见图5所示,为现有技术中脚踏车的一前叉30与一转向管40,该前叉30包含有一肩部31以及设于该肩部31相对两端的二外管32,其中该前叉30与该转向管40的结合方式主要是于该前叉30的肩部31上设有一组装孔33,该组装孔33的孔壁上设有螺纹34,另于转向管40的环壁面上靠近其中一端部处设有相配合的螺纹41,组装时将该转向管40由前叉30的顶侧利用两者间的螺纹34、41而穿设并固定于肩部31的组装孔33中。
但因前叉30与转向管40之间是以螺纹34、41方式相互配合固定,因此于制作时须先各别在前叉30的组装孔33孔壁以及转向管40的环壁面上加工形成该螺纹34、41,之后再个别组装,因此无法全程利用机器快速且大量的组装制造,造成生产效率低落,故现有技术的前叉与转向管的结合方式确有其可进一步改进之处。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前叉与转向管的结合装置,希藉此设计解决目前现有技术的前叉与转向管之间以螺纹相对配合组装,导致生产效率低的缺点。
为了达到上述的创作目的,本实用新型所利用的技术手段是提供一种前叉与转向管结合装置,其包括有:一前叉,为镁合金材质,其包含有一肩部及二外管,该肩部上贯穿设有一组装孔,该二外管分别设于肩部的相对两端,并朝同一方向弯折;一转向管,其一端部上设有一组装部,该组装部的管径大于前叉的组装孔的孔径,且迫紧固定于前叉的组装孔内。
其中,该转向管是以铝合金或镁合金材质制作。
藉由上述的技术手段,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前叉与转向管之间以干涉配合方式相互迫紧固定,所以制造时无须另外加工制作用以相对固定的结构,例如螺纹,而且还可利用机器设备大量且快速的组装,有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外观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于未组装状态的侧视部分组件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于已组装状态的侧视部分组件剖面图。
图5为现有技术的立体分解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 前叉 11 肩部
12 外管 13 组装孔
20 转向管 21 组装部
22 挡止部 30 前叉
31 肩部 32 外管
33 组装孔 34 螺纹
40 转向管 41 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前叉与转向管结合装置包括有一前叉10及一转向管20,其中:
进一步参见图2及图3所示,前叉10是以镁合金材质制作,其包含有一肩部11及二外管12,令该肩部11的两相对侧面分别为一底侧面及一顶侧面,并于该底侧面与顶侧面之间贯穿设有一组装孔13,该二外管12分别设于肩部11的相对两端,并朝肩部11的底侧面方向弯折;
转向管20是以铝合金或镁合金材质制作,其管径不大于前叉10的组装孔13的孔径,该转向管20的一端部上设有一组装部21,该组装部21的管径大于前叉10的组装孔13的孔径,另于组装部21的自由端处形成有一挡止部22。
配合参见图3及图4所示,当要将该转向管20装设于前叉10上时,是使该转向管20由前叉10肩部11的底侧面穿设进入其组装孔13内,而由前叉10肩部11的顶侧面突伸,接着再对转向管20施以一推力,因其组装部21的管径大于前叉10的组装孔13的孔径,故可使该组装部21以干涉配合方式迫紧固定于前叉10的组装孔13内,并藉该挡止部22止撑于前叉10肩部11的底侧面,使前叉10与转向管20可相对组装于定位。
如上所述,藉由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前叉10与转向管20在制造时无须另外加工制作用以相对固定的结构,例如螺纹,而且还可利用机器设备大量且快速的组装,有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达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达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3264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