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级电容器直流电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46475.1 | 申请日: | 200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242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程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5/00 | 分类号: | H02J1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康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胡朝阳;孙洁敏 |
地址: | 518000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级 电容器 直流电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直流电源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超级电容器实现的改进直流电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和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装置的外形和体积越来越小,并通过采用可充电电池提供电源,使电子装置具备便携功能,由此扩大了电子装置的使用环境,且更方便用户使用。因此,诸如手机、PDA等电子装置已走入千家万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须品之一。
以手机为例,手机也是采用电池提供电源,但在手机的开发设计和实际使用中对电池方面存在很多限制或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第一,电池的使用寿命相对较短,且普通生产的电池基本无发达到手机的使用要求;第二,电池充电时间较长,不符合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的实际需要;第三,越来越多废弃电池给环境保护带来绝大挑战;第四,由于不同类型电池的特殊寿命要求,使对电池充电的规格要求较高,因此每款手机均配有自己的充电电路和充电器,且不同型号和品牌的手机的充电电路和充电器无法通用,这样造成了相当大的资源浪费。
鉴于以上诸多不利因素,有必要针对手机等便携电子装置的电源提出一种高效、环保且实现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超级电容器直流电源装置,尤其适合为手机等便携电子装置提供直流电源,以解决目前可充电电池具有使用寿命短且无法通用等诸多缺陷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超级电容器直流电源装置,其包括:一个或多个并联连接的超级电容器;用于将超级电容器的输出电压作升压处理至设定电压值的升压处理电路;用于检测超级电容器的输出电压,当超级电容器的输出电压不小于设定的阈值时,控制连通第一通道并输出电压,否则控制连通第二通道并使超级电容器的输出电压经升压处理电路作升压处理后从第二通道输出的控制切换电路,其连接超级电容器和升压处理电路。
较优的,本实用新型的超级电容器直流电源装置还包括:用于利用输入的直流电源为超级电容器充电的充电电路,其输出端连接超级电容器;其中,所述充电电路包括:串接在输入的直流电源与地之间的两个电阻器;与电阻器反相并接的稳压管;基极连接两个电阻器的公共端,发射极连接超级电容器,集电极连接输入的直流电源的晶体管,且该晶体管的发射极串接电容器之后接地。
较优的,所述升压处理电路包括:DC-DC转换器,其使能控制端通过电阻器连接超级电容器,输入端连接超级电容器,设置端通过电感器连接超级电容器,且设置端还通过升压二极管与设定的阈值相等的电压连接,而输出端连接用于调节输出电压的两个串接电阻器后接地;反馈端连接在两个串接电阻器的公共端。
较优的,所述控制切换电路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以及用于检测超级电容器的输出电压不小于设定的阈值时,输出端输出高电平控制连通第一通道,否则输出端输出低电平控制连通第二通道的电压检测器,其检测端连接超级电容器,而输出端连接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以普遍适用于各种便携电子装置中,为便携电子装置提供无污染的高效电源。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寿命长、充电速度快、无环境污染的优点;且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手机等便携电子装置时,充电电路和充电器均可通用,避免了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表述清楚,先对超级电容器做简单介绍:
超级电容器是近几年才批量生产的一种无源器件,有着法拉级的超大电容量,具有电容的大电流快速充放电特性,同时也有电池的储能特性,并且重复使用寿命长,放电时利用移动导体间的电子(而不依靠化学反应)释放电流,从而为设备提供电源。
超级电容器具有如下特性:a、体积小,容量大,电容量比同体积电解电容容量大30~40倍;b、充电速度快,10秒内达到额定容量的95%;c、充放电能力强;d、失效开路,过电压不击穿,安全可靠;e、超长寿命,可长达40万小时以上;f、充放电线路简单,无需充电电池那样的充电电路,真正免维护;h、容量范围:0.1F--1000F。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464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