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差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199854.7 | 申请日: | 2008-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4802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黄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炜 |
主分类号: | F16H48/08 | 分类号: | F16H48/08;B60K17/16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玉丹 |
地址: | 650000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差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传动部件,具体的是一种汽车差速器。
背景技术
差速器是汽车驱动轿的主件,主要有差速锁、摩擦式差速器、自由轮式差速器、变速比差速器等。最早由法国雷诺汽车公司的创始人路易斯·雷诺发明的差速器的结构是通过行星齿轮啮合两个半轴,而传动轴通过与行星齿轮架啮合,当行星齿轮转动时,实现两半轴差速旋转,但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行星差速器的结构总是试图将动力转递给所受阻力小的半轴一端,因此当一端半轴失去附着力时,动力将全部传递到这一端,即便另一端有足够的附着力,车辆也将无法自行摆脱困境。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差速器的技术方案,按该方案实施的汽车差速器可解决当某一端失去附着力时,动力不会从此端流失,不会锁止此端转速;降低在此端再次获得附着力时,轮胎与地面的撞击及阻力。本实用新型是全齿轮传动,机械传输效率高,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差速器,包括动力输入轴(6)、动力输出轴、传动齿轮及外壳,其特征在于,输入轴(6)下端固定连接有锥齿轮(7),外壳(18)中空,两端设有可拆卸连接的端盖(20),两端输出轴(1)和(11)由端盖中伸出,与端盖可转动连接,在外壳(18)的内腔水平设置有工形行星齿轮架(3),工形行星齿轮架左右对称,设在工形行星齿轮架上的各传动齿轮左右对称,动力输入轴(6)的轴线与工形行星齿轮架轴线(14)相互垂直且交叉,工形行星齿轮架设在外壳内腔,在工形行星齿轮架的下面、与锥齿轮(7)相对的外壳内腔可转动的连接有锥齿轮(15),在工形行星齿轮架的中部对称的设有两个可转动连接的、双面外凸锥齿轮(5)和(8),双面外凸锥齿轮(5)和(8)与锥齿轮(7)啮合,在工形行星齿轮架两端均称设有固定连接的至少2个转轴(16),每个转轴(16)上分别设有可转动连接行星锥齿轮(17)和(13),行星锥齿轮(13)和(17)内侧分别与双面外凸锥齿轮(5)和(8)啮合,行星锥齿轮(13)和(17)外侧与相邻的齿轮(4)和(9)啮合,齿轮(4)和(9)两端面为外凸的锥齿轮,外径处为直齿轮,与齿轮(4)和(9)外侧相邻的为可转动连接的行星齿轮架(2)和(10),行星齿轮架(2)和(10)外径处为直齿轮,在行星齿轮架(2)和(10)的轮辐上至少各设有2~4根转轴(29),转轴上可转动连接有锥形行星齿轮(28),两端的输出轴(1)和(11)内端固定连接端面锥齿轮(12)、(21),端面锥齿轮(21)与行星齿轮架(2)和(10)上的锥齿轮(28)啮合,端面锥齿轮(21)另端与端盖接触处设有推力轴承(20);在外壳体上可转动的连接有4根与工形行星齿轮架平行的传动轴,传动轴(22)、(23)、(24)及(25)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齿轮(26)和(27),相对的两根传动轴上的齿轮(26)和(27)分别与行星齿轮架上的直齿轮和齿轮(2)、(9)上的直齿轮啮合,另外两根传动轴上的齿轮(26)和(27)分别与行星齿轮架上的直齿轮和齿轮(4)、(10)上的直齿轮啮合。
所述的锥齿轮(7)与行星齿轮(13)和(17)齿数相同。齿轮(4)的直齿轮及行星齿轮架(10)的直齿轮同时与传动轴(22)、传动轴(24)啮合,齿轮(9)的直齿轮、行星齿轮架(2)的直齿轮同时与传动轴(23)、传动轴(25)啮合。
本实用新型中工形行星齿轮架左右对称,差速器内的各传动齿轮左右对称,本发明由附图可知,与动力输入轴啮合的齿轮5、齿轮8的转速相等,方向相反,而工形行星齿轮架两行星齿轮13、17的受力方向也正好相反,因此齿轮4与齿轮8的扭距方向相同,齿轮9与齿轮5的扭距方向相同;齿轮4的直齿轮、行星齿轮架10的直齿轮同时与传动轴25、传动轴23啮合,齿轮9、行星齿轮架2同时与传动轴24、传动轴22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炜,未经黄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1998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