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路车辆用门装置和铁路车辆用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880018799.X | 申请日: | 2008-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78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高桥一玉;川崎贺津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1D19/00 | 分类号: | B61D19/00;B61D19/02;E05D15/06;E05F15/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 雨;杨 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路车辆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铁路车辆侧面的出入口的门装置和门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使铁路的乘客上下而使用门装置。对于该铁路车辆用的门装置,在通勤时间段的拥挤时,多数的乘客会有靠压在门上的情况,各式各样的力就会施加在门上。因此,对于铁路车辆用的门装置,考虑乘客的安全而进行了各种研究。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有经由门滑轮移动自如地被悬吊支承的侧拉门的电车用侧拉门装置,其中可确保顺畅的开闭动作并提高安全性。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车用侧拉门装置中,除了支撑侧拉门的向下的载荷的现有的2个门滑轮以外,还新设置限制侧拉门的向上的动作的引导辊,且将引导辊和门轨道的顶面之间的间隙设定得比门滑轮和门轨道的顶面之间的间隙小。
根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车用侧拉门装置,即使侧拉门承受来自乘客的横向载荷,使门滑轮沿着门轨道底面的曲面朝上方移动,由于在2个门滑轮接触门轨道顶面之前,引导辊先接触门轨道顶面,所以不会因门滑轮接触门轨道顶面而卡住。并且,即使在门滑轮和门轨道顶面之间的间隙较大的状态下侧拉门夹住异物,侧拉门也不会大幅倾斜。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007985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或现有的铁路车辆用门装置中,在相对于设在上部的轨道部件放入门滑轮之后,需要进行门滑轮和该轨道部件之间的间隙调整,以使门滑轮不会从该轨道部件脱轮。
但是,对于能够调整门滑轮和轨道部件的间隙的结构,在该调整机构发生故障或破损的情况下,门滑轮从轨道部件脱轮的可能性高,对于应安全地运送乘客的铁路成为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铁路车辆用门装置,该铁路车辆用门装置能够防止门滑轮从轨道部件脱轮,并且能够可靠且安全地进行门的开闭。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铁路车辆用门装置,该铁路车辆用门装置能够防止门滑轮从轨道部件脱轮,并且能够顺畅且安全地进行门的开闭,且能够降低制造或施工成本。
(1)本发明的铁路车辆用门装置包括:设置于铁路车辆的出入口的门;具有C形剖面形状的轨道部件;沿着轨道部件的纵长方向形成的支承部件;第1门滑轮,设置于支承部件并能够在轨道部件的C形剖面形状内行进;第2门滑轮,设置于支承部件的一端侧并能够在轨道部件的C形剖面形状内行进;以及悬吊部,设置于支承部件的另一端侧并能够悬吊门。
在本发明的铁路车辆用门装置中,形成为支承部件能够借助第1门滑轮和第2门滑轮在C形剖面形状内移动,通过悬吊着门的悬吊部移动来开闭铁路车辆用门。在支承部件上设置有第1门滑轮,在支承部件的一端侧设置有第2门滑轮,在支承部件的另一端侧设置有悬吊部。即,支承部件的另一端侧通过门的自重而作用铅直向下的力,第1门滑轮由轨道部件内的一侧支承,第2门滑轮以第1门滑轮为支点,作用铅直向上的力,并由轨道部件内的另一侧支承。
在该情况下,门的自重作用于悬吊部,第2门滑轮以第1门滑轮为支点接触于第1门滑轮相反侧的轨道部件,由此门被支承。因此,不需要为了防止脱轮而需要调整的间隙,因此不需要调整机构,其结果为,不会因调整机构的故障或破损而发生脱轮,因此能够可靠且安全地进行门的开闭。并且,由于没有调整机构,所以不需要调整作业,从而也能够降低制造或施工成本。另外,由于第1门滑轮及第2门滑轮设置于支承部件,所以组装时能够将第1门滑轮及第2门滑轮容易地从C形剖面形状的轨道部件的切断端插入。
(2)该铁路车辆用门装置也可以具有沿着轨道部件的纵长方向形成的板部件,在板部件的两端左右对称地分别设置有支承部件,该支承部件上设置有第1门滑轮、第2门滑轮及悬吊部。
在该情况下,由于在板部件的两端分别设有支承部件,所以能够作为一体的部件处理。并且,设置于各支承部件的悬吊部的距离是恒定的,与分体的情况相比不需要对位,所以能够容易地悬吊门。另外,由于左右对称地设置支承部件,所以在板部件及一对支承部件相对于轨道部件往复移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施加于第1门滑轮及第2门滑轮的载荷,从而能够顺畅地沿着轨道部件往复移动。
(3)优选连结第1门滑轮的轴和上述第2门滑轮的轴的假想线相对于轨道部件的纵长方向稍微倾斜。
在该情况下,由于第1门滑轮及第2门滑轮不大幅地倾斜,能够充分确保第1门滑轮和第2门滑轮的轴间距离,所以能够将来自支承部件的悬吊部的门的自重(作用力)平衡良好地分散至第1门滑轮和第2门滑轮,也能够应对来自门的偏置载荷。其结果为,能够应对支承部件的往复移动的载荷的增大和偏置载荷,能够顺畅地沿着轨道部件往复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未经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1879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