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气囊及气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80025226.X | 申请日: | 2008-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4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安部和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田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76 | 分类号: | B60R21/276;B60R21/16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苏卉;车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始终打开的常开型通气孔和可以由关闭部件开闭 的开闭型通气孔的气囊。本发明还涉及具有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说的“关闭开闭型通气孔”包括“将该开 闭型通气孔从大开度设定为小开度”。而且,所说的“打开开闭型通 气孔”包括“将该开闭型通气孔从小开度设定为大开度”。
背景技术
公知的是:在气囊上设置通气孔,当车辆乘员等陷入膨胀的气囊 中时,使气体经由该通气孔从气囊内部流出,从而吸收施加给该车辆 乘员等的冲击。
在WO2006/041552号公报中记载了下述气囊(airbag cushion), 在通气孔(aperture)的周围以可束紧该通气孔的方式设有紧束带(cinch tube)。该通气孔配置于气囊膨胀时的侧面上,紧束带通过气囊内部连 接于该气囊的膨胀时的乘员侧面上。
在WO2006/041552号公报中,该通气孔在气囊开始膨胀的时刻变 成打开状态(WO2006/041552号公报的图5A)。
在该气囊膨胀的情况下,随着该气囊的乘员侧面朝该乘员侧膨出, 紧束带被向气囊内部侧拉伸而将通气孔束紧,由此关闭该通气孔。
在WO2006/041552号公报中,不同于这样地可以由紧束带关闭的 开闭型通气孔,设置了始终处于打开状态的常开型通气孔(vent)。
当气囊在乘员就座于正常就座位置的、所谓“正常乘坐位置”的 状态下膨胀时,气囊膨胀至正常的膨胀完毕形状。在这种情况下,如 上所述,由紧束带束紧并关闭开闭型通气孔。当该气囊与乘员接触时, 气体从常开型通气孔向气囊外流出(WO2006/041552号公报的图5C)。
当气囊在乘员就座于正常就座位置前方的、所谓“非正常乘坐位 置”的状态下膨胀时,在气囊膨胀至正常的膨胀完毕形状之前、即在 开闭型通气孔被紧束带束紧而关闭之前,乘员一直与气囊的乘员侧面 接触。在这种情况下,紧束带不会被进一步向气囊内部侧拉伸,所以 开闭型通气孔维持打开的状态,气体从该开闭型通气孔和常开型通气 孔双方流出到气囊外(WO2006/041552号公报的图5F)。
专利文献1:WO2006/041552号公报
在上述WO2006/041552号公报中,由于在气囊开始膨胀的时刻开 闭型通气孔处于打开状态,所以气囊难以迅速地膨胀。在 WO2006/041552号公报中,为了使气囊迅速地膨胀,作为充气机不必 采用高输出功率的充气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及具有该气囊的气囊装置,该气 囊具有始终打开的常开型通气孔和能够由关闭部件开闭的开闭型通气 孔,其不必采用高输出功率的充气机也能够迅速地膨胀。
第一形态的气囊,其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进行膨胀,其具有始 终打开的常开型通气孔和能够由关闭部件开闭的开闭型通气孔,其特 征在于,该关闭部件在气囊开始膨胀的时刻将该开闭型通气孔关闭。
第二形态的气囊,在第一形态中,该常开型通气孔的总开口面积 比该开闭型通气孔的打开时的总开口面积小。
第三形态的气囊,在第二形态中,该常开型通气孔的总开口面积 是该开闭型通气孔的打开时的总开口面积的5%至50%。
第四形态的气囊,在第一至第三形态的任一形态中,该常开型通 气孔配置在气囊中的、比所述开闭型通气孔靠近所述充气机的一侧。
第五形态的气囊,在第一至第四形态的任一形态中,该气囊是向 车辆方向盘的乘员侧膨胀的驾驶座用气囊,在该气囊中的、在膨胀时 比该方向盘的轮缘更靠近该方向盘外方地展开的区域配置所述开闭型 通气孔,在比该轮缘更靠近该方向盘中心侧地展开的区域配置所述常 开型通气孔。
第六形态的气囊,在第五形态中,在该气囊中的、在膨胀的状态 下与该方向盘大致同心地在直径330mm的范围内配置所述常开型通气 孔。
第七形态的气囊,在第六形态中,在该气囊中的、在膨胀的状态 下与该方向盘大致同心地在直径165mm的范围内配置所述常开型通气 孔。
第八形态的气囊,在第七形态中,该常开型通气孔的总开口面积 为175至650m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田株式会社,未经高田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02522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笔记本电脑
- 下一篇:装配工业现场数据采集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