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击工具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06987.8 | 申请日: | 2008-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1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青木阳之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牧田 |
主分类号: | B25D17/24 | 分类号: | B25D17/24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郭晓东;马少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工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被加工件进行直线状的锤击作业的冲击工具中用于缓和锤击作业时从被加工件承受到的反作用力的技术。
在JP特开2007-50495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冲击工具中用于缓和由冲击动作后工具头的弹回引起的冲击力(反作用力)的技术。公报中记载的冲击工具具有:配重件,在锤击作业时处于与冲击栓相抵接的状态;和冲击吸收机构,由向与冲击栓抵接的方向对该配重件施力的螺旋弹簧构成。冲击吸收机构构成为,在因冲击动作后工具头的弹回而使向后方的反作用力作用于冲击栓上时,利用从冲击栓传递来的反作用力使配重件向后方移动,通过该配重件的移动使螺旋弹簧向后方弹性变形。
根据上述公报中记载的冲击吸收机构,利用配重件向后方的移动和因该配重件的移动引起的螺旋弹簧弹性变形来吸收由冲击动作后工具头的弹回引起的冲击力,从而能够实现冲击工具的低振动化。但是,公报中记载的冲击吸收机构还存在对冲击力吸收结构的构筑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7-50495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冲击工具中由冲击动作后工具头的弹回引起的冲击力的吸收结构改进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冲击工具的优选技术方案构成为,该冲击工具具有:工具主体;锤击动作构件,配置在工具主体的前端区域,并且由工具头以及冲击栓构成,其中,所述工具头通过沿长轴方向进行直线运动而对被加工件进行规定的锤击作业,所述冲击栓以与工具头相抵接的状态传递 冲击力;冲击件,通过沿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进行直线运动,将冲击作用施加于冲击栓上。此外,本发明中所谓“规定的锤击作业”,不仅指锤击动作构件仅进行直线状的冲击动作的锤击作业,还包括进行直线状的冲击动作和周向的旋转动作的锤钻作业。另外,本发明中所谓“锤击动作构件”,典型地说是相当于工具头以及以与该工具头相抵接的状态传递冲击力的冲击栓。
本发明的冲击工具具有:配重部,在工具头对被加工件进行锤击作业时,该配重部在处于与冲击栓直接抵接的状态或者经由硬质金属制的中介物而与锤击动作构件抵接的状态时的反作用力传递位置,受到所述工具头弹回引起的反作用力的作用,并且利用该传递来的反作用力,而从反作用力传递位置向与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和弹性构件,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并且,配重部构成为其状态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发生变化,所述第一状态为反作用力传递至该配重部之前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通过反作用力的传递,使该配重部向与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另一方面,弹性构件作用加载力(弹压力)以使配重部形成第一状态,在利用反作用力使配重部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时,该弹性构件受到配重部的按压而发生弹性变形,以吸收传递至该配重部的反作用力。此外,本发明中所谓“不同方向”,不仅指例如锤击动作构件的径向或者包括径向分量的斜后方,还包括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以外的所有方向。另外,本发明中所谓“弹性构件”,典型地是说相当于弹簧,但也可以适用橡胶。
在进行锤击作业时,锤击动作构件在冲击动作后从被加工件受到反作用力的作用而弹回。根据本发明,关于锤击动作构件从被加工件承受的反作用力,可构成为在配重部处于与该锤击动作构件直接抵接的状态或者经由硬质金属制的中介物与该锤击动作构件抵接的状态时的反作用力传递位置,上述反作用力从锤击动作构件被传递至配重部,由此能够大致100%地传递该反作用力。换言之,在锤击动作构件与配重部之间以动量交换的方式传递反作用力,通过该反作用力的传递,使配重部向与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不同的方向移动。并且,利用该配重部使弹性构件弹性变形来吸收配重部的向该方向的反作用力。即,根据本发明,利用配重部向与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不同的方向的移动和因该配重部的移动而产生的弹性构件弹性变形,能够吸收由产生在锤击动作构件上的弹回引起的反作用力,由此,能够实现冲击 工具的低振动化。
根据本发明,通过形成使配重部沿着锤击动作构件的长轴方向即与冲击方向不同的方向进行动作的结构,能够实现由配重部和弹性构件构成的冲击吸收机构在锤击动作构件长轴方向上的小型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牧田,未经株式会社牧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069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高强度钢板冲压前的热处理拼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维修焦炉炉底的隔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