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15572.7 | 申请日: | 2008-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55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06 |
发明(设计)人: | 冈部宏二郎;加濑文俊;安原重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26 | 分类号: | B60R19/26;B62D21/15;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苏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构造 | ||
1.一种车身前部构造,在车身的左、右侧均各包括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侧框架以及沿横向布置在前侧框架外侧的上部构件,该车身前部构造包括:
内侧冲击吸收区段和外侧冲击吸收区段,所述内侧冲击吸收区段和外侧冲击吸收区段设置在所述前侧框架和所述上部构件的相应的前端部分,用于吸收作用于车身前部的冲击负载;
重叠区段,所述重叠区段是通过将所述外侧冲击吸收区段的内侧壁部分定位为比所述前侧框架的外侧壁部分更加靠近车身的纵向中心线而使得所述外侧冲击吸收区段的后端部分与所述前侧框架的前端部分相互部分重叠来构建的,从而一部分冲击负载能够通过所述重叠区段传递至所述外侧壁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所述前侧框架包括:
承受压缩负载的框架区段,其从所述内侧冲击吸收区段向车身后部笔直延伸,以承受作用在从所述内侧冲击吸收区段向车身后部的方向上的冲击负载;以及
承受弯曲负载的框架区段,其从所述承受压缩负载的框架区段的大致纵向中央部分向车身后部延伸并且以弯曲的形状朝向纵向中心线突出,以承受作用在从所述内侧冲击吸收区段朝向纵向中心线的方向上的冲击负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所述承受压缩负载的框架区段具有大致沿着所述承受弯曲负载的框架区段弯曲的外侧壁部分,使得所述前侧框架形成为大致弯曲的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还包括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当冲击负载作用于所述内侧冲击吸收区段和所述外侧冲击吸收区段时使得车辆的安全气囊展开的车辆的加速度,其中,
所述内侧冲击吸收区段从所述前侧框架的所述前端部分向前伸出的长度比所述外侧冲击吸收区段从所述上部构件的所述前端部分向前伸出的长度更长,且
用于展开安全气囊的加速度阈值被设定在当所述内侧冲击吸收区段向前伸出超过所述外侧冲击吸收区段的部分由于冲击能量而变形时的加速度等级和在所述内侧冲击吸收区段的变形到达所述外侧冲击吸收部分后所述内侧冲击吸收区段和所述外侧冲击吸收区段变形时的加速度等级之间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构造,其中,所述加速度传感器设置在远离所述内侧冲击吸收区段但靠近所述外侧冲击吸收区段的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15572.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精炼烃原料的方法
- 下一篇:尤其应用于港口的重型运输模块化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