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a-IGZO氧化物薄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22931.1 | 申请日: | 200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04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生泽正克;矢作政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矿金属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3C14/08 | 分类号: | C23C14/08;G02F1/1368;H01L21/336;H01L21/363;H01L29/786;C04B35/00;C23C14/3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郭煜;李炳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igzo 氧化物 薄膜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a-IGZO氧化物薄膜的制备方法,更详细地说,涉及使用主要以铟(In)、镓(Ga)、锌(Zn)及氧(O)为构成元素的氧化物烧结体作为溅射靶,利用溅射法制备a-IGZO氧化物薄膜的方法。另外,本发明涉及使用上述制备方法的晶体管,进一步涉及有源矩阵驱动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装置等各种显示装置的显示元件中,施加驱动电压从而驱动显示装置的薄膜晶体管被大量使用,在其有源层中,一直使用稳定性、加工性等优异的硅系材料。
但是,由于硅系材料在可见光区域会引起吸收,因此由于光入射而引发的载流子产生,导致薄膜晶体管有时引发误操作。作为防止其的对策,可设置金属等光遮断层。但是,存在开口率减少,或者,为了保持画面亮度需要使背光高亮度化,消耗电力增大等缺点。
而且,在制备这些硅系材料时,与多晶硅相比可在低温下制备的非晶硅的成膜,也需要约200℃以上的高温。因此,不能使用具有廉价、质轻、可挠性这一优点的聚合物膜作为基材。进而,在高温下进行的设备制备过程,存在花费能量成本,需要用于加热所要的时间等生产上的缺点。
因此,近年来,正在开发代替硅系材料,利用透明氧化物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透明氧化物半导体具有能够实现对基板不加热而低温成膜,显示出约10cm2/Vs左右的高迁移率等,与以往的硅系材料相比优异的特性,因此受到瞩目。其中,利用以铟、镓、锌、氧为构成元素的非晶质In-Ga-Zn-O系材料(以下有时也称之为“a-IGZO”。)的场效应型晶体管,其开关比也能提高,被视为大有前途(参照非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
据记载对于a-IGZO,以具有InGaO3(ZnO)m组成的多结晶烧结体为靶,通过溅射法、脉冲激光沉积法以及电子束沉积法等气相法进行成膜,以及从量产性的观点出发,溅射法最适合(专利文献1)。
另外,据记载在a-IGZO中,对膜的导电来说属于重要因素的电子载流子浓度,可通过成膜时的氧分压进行控制(非专利文献2、3及4)。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WO2005/088726A1公开文本
非专利文献1:K.Nomura et al.“Room-temperature fabrication oftransparent flexible thin-film transistors using amorphous oxidesemiconductors”,Nature,432,p488-492(2004)
非专利文献2:K.Nomura et al.“Amorphous Oxide Semiconductors forHigh-Performance Flexible Thin-Film Transistors”,Japanese Journal ofApplied Physics vol.45No.5B,p4303-4308(2006)
非专利文献3:H.Hosono,“Ionic amorphous oxide semiconductors:Material design,carrier transport,and device application”,Journal ofNon-Crystalline Solids 352(2006)p851-858
非专利文献4:H.Yabuta et al.“High-mobility thin-film transistor withamorphous InGaZnO4 channel fabricated by room temperaturerf-magnetron sputtering”,Applied Physics Letters 89,112123(2006)
发明内容
但是,在上述文献公开的技术中,存在如下问题,即由于氧分压的极小差异就会导致膜的载流子浓度发生很大变化,因此不能稳定地得到具有期望载流子浓度的a-IGZO膜。即,在以往的方法中,为了得到一定的载流子浓度,要求对氧浓度进行非常高精度的控制,而实际上,在所要求程度的精度下进行氧浓度控制是不可能的,因此,膜的载流子浓度在每次成膜时存在偏差,不能再现性良好地得到载流子浓度一定的膜。因而,从工业生产的观点来看,尚留有进行改善的余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矿金属株式会社,未经日矿金属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229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