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闭型电池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880125947.8 | 申请日: | 2008-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33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29 |
发明(设计)人: | 驹月正人;中泽高志;柚原薰;近藤裕也;藤木崇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36 | 分类号: | H01M2/36;H01M10/04;H01M10/4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常殿国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闭 电池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造锂离子电池等密闭型电池的方法。
另外,本申请要求基于在2008年1月31日提出申请了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021791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说明书中。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以及其他的密闭型二次电池,作为车辆搭载用电源或个人计算机或移动终端的电源等,其重要性正在提高。特别是,质量轻且可得到高能量密度的锂离子电池作为优选用作为车辆搭载用高输出电源的电池正受到期待。
在制造这种密闭型电池的一个代表性的方法中,将具备具有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和具有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的发电要素(电极体)与适当的电解质一起收纳于金属制的外装壳体(外壳),密封(密闭)该壳体。在此,刚组装后的电池(电池组件、电池组装体;cell assembly)处于未充电状态,因此,对该电池组件进行初次充电(是指对构成了的电池进行初次充电。以下相同。)。若进行该初次充电,则一般在电池内会产生气体(例如氢气),内压上升,因此,在该初次充电之后,临时解除上述密闭状态,释放出壳体内的气体。该气体的释放(除去气体)典型的是通过下述方式来进行,所述方式为:通过设置在壳体的贯通孔,形成连通该壳体的内外的除去气体通路。除去气体结束之后,密封上述除去气体通路,使壳体内再次处于密闭状态。这样做来制造密闭型电池。作为与这种技术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可举出专利文献1~4。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4-35597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1-33867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7-19396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5-3399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技术中,通过将氟橡胶塞插入注液孔进行临时密封,在进行了初次充电和老化之后,卸除上述橡胶塞,排出剩余气体(第0089段等)。但是,这样的橡胶塞:安装和拆卸操作的自动化困难,从而难以提高生产率,除此之外,由内压的上升有时会使得橡胶塞有上浮的倾向(被向外侧推压)。即,临时密封状态的耐压密封性有变为不足的倾向。另外,在由橡胶那样的弹性部件进行的临时密封中,密封性(阻止水分等的混入的性能)不足,在临时密封状态下水分有可能混入壳体内。对于使用具有常闭阀结构的橡胶弹性质的密封塞的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也是同样的。另外,专利文献3、4中记载的技术其临时密封结构复杂。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相关方面做成的,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如下密闭型电池制造方法:用简单的结构高效率地进行电池组件的临时密封和初次充电后的除去气体,并且,上述临时密封状态的耐压性(耐压密封性)优异。
根据本发明,提供密闭型电池(典型的是二次电池,例如锂离子电池等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具备如下工序:在具有贯通孔的外装壳体中收容具备正极和负极的电极体和电解质(典型的是液状电解质,即电解液)来构成电池组件。另外,还具备如下工序:在形成在作为上述壳体的外表面的包围上述贯通孔的通向上述壳体外部的开口端(外部开口端)的环状部分的熔敷基面,直接或隔着预先熔敷在该熔敷基面了的基膜(base film)熔敷密封膜(可优选采用热熔敷、激光透射熔敷等的熔敷方法。),由此,临时密封上述贯通孔。上述方法还可具备如下工序:在临时密封了上述贯通孔的状态下,进行上述电池组件的初次充电。另外,还可具备如下除去气体工序:在上述初次充电工序之后,通过在上述膜上开孔形成连通上述壳体的内外的除去气体通路,将该壳体内的剩余气体排出到外部。
在该制造方法中,通过密封膜熔敷来临时密封贯通孔,在该密封膜上开孔,进行气体除去。这样的密封膜的熔敷和开孔能够容易地进行,并且还适于自动化,因此,从生产率和成本等的角度出发是优选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259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