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880131377.3 | 申请日: | 2008-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10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岩瀬诚;大出水贵幸;稻本好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孙丽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至少包括前柱的下部的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结构,即,使前柱的下部成为,在由前柱外侧部和前柱内侧部构成的封闭截面内设置了门铰链支撑件的三部件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10-226358号公报)。
此外,已知一种结构,即,在前柱内侧部上设有孔,并且经由穿过了该孔的连接部件而将前柱外侧部和仪表板加强件连接在一起(例如,参照日本实开昭63-108870号公报)。而且,还已知一种结构,即,使门开式止动板加强件的延伸部穿过设置在前柱内侧部上的孔,而从由前柱外侧部和前柱内侧部构成的封闭截面内突出出来,并且将仪表板加强件连接在该延伸部上(例如,参照日本实开平2-141531号公报)。
并且,还已知一种结构,即,通过柱支撑件将仪表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端和前柱连接在一起,其中,所述柱支撑件通过螺栓紧固而被固定在所述仪表板横梁的车宽方向外端和所述前柱上(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8-105561号公报)。
此外,还已知一种结构,即,将仪表板的车宽方向外端接合在形成于前柱内侧部的内侧壁上的、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阶梯部上(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2-3377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使前柱成为三部件的封闭截面结构的例子中,部件数量较多,从而车辆质量容易变重。此外,在将其他的部件接合在构成为三部件的封闭截面结构的前柱上时,有时会产生无法采用焊接的部分。而且,上述的其他例子都仅为以封闭截面结构的前柱为前提的结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能够确保所需的强度,并能够使前柱部轻量化。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1种形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至少其前柱中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部包括由高张力钢板构成且向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高强度部,而在俯视水平剖面时,所述车身前部结构整体上呈朝向车宽方向内开口的开口截面形状。
根据上述形式,由于前柱被构成为,包括由高张力钢板构成的高强度部,因此能够由数量较少的部件而构成确保了所需强度的前柱。
以此方式,在上述形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能够确保所需的强度,并且能够使前柱部轻量化。此外,由于前柱在俯视水平剖面(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时,为朝向车宽方向内开口的开口截面结构,因此和封闭截面结构的情况相比,截面重心的位置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由此,前柱的截面重心相对于封闭车身开口部的侧门的截面重心而在车宽方向上接近,其中,该前柱形成了车身开口部的前沿。因此,在本车身前部结构中,当朝向车辆后方的载荷从前柱向侧门被传递时,通过该载荷而作用于侧门上的挠矩将减少。
在上述形式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前柱的高强度部在俯视水平剖面时,呈朝向车宽方向内开口的截面形状。
根据上述形式,由于由高张力钢板构成的高强度部本身形成为,朝向车宽方向内开口的开口截面结构,因此能够简化前柱整体的结构。
在上述形式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即,还具有横梁,其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并跨接位于车宽方向两侧上的所述前柱的所述高强度部。
根据上述形式,因为位于车宽方向两侧上的前柱的高强度部通过横梁而被直接或者间接地跨接,所以确保了前柱的开口截面部的扭转刚性。另外,如果采用至少前柱的开口截面部的底部被构成为包括高强度部,且构成该开口截面部底部的高强度部之间通过横梁而被跨接的结构,则通过横梁而更好地确保了前柱的扭转刚性。
在上述形式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即,还具有:前后载荷传递部件,其以能够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传递载荷的方式,设置在位于车宽方向两侧的所述前柱的开口截面部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的壁部之间;所述横梁为,其车宽方向上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前后载荷传递部件而被连接在所述高强度部上的仪表板加固部件。
根据上述形式,由于前后载荷传递部件设置在前柱的开口截面部中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对置的壁部之间,因此前柱的开口截面部相对于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输入能够较容易地维持其截面。因此,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从前柱良好地传递至侧门上。此外,因为经由插入开口截面部内的前后载荷传递部件而使仪表板加固部件被连接在前柱的高强度部上,所以被输入至一个前柱的、朝向车辆后方的载荷,经由仪表板加固部件而被良好地传递至另一个前柱一侧。
在上述形式中,也可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横梁为仪表板横梁,所述仪表板横梁被设置在位于所述车宽方向两侧的前柱之间的仪表板上,且其车宽方向上的两端在所述前柱的开口截面部内被连接于所述高强度部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801313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