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仿生新系列化合物7-烷氧基-8-(3,3’-二取代丙基)苯并吡喃-2-酮类合成及其作为农药的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02360.4 | 申请日: | 2009-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56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17 |
发明(设计)人: | 石志琦;王春梅;范永坚;李优琴;陈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D311/16 | 分类号: | C07D311/16;A01N43/16;A01P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4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生 系列 化合物 烷氧基 取代 丙基 酮类 合成 及其 作为 农药 应用 | ||
1.7-取代-8-(3,3’-二取代丙基)苯并吡喃-2-酮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它们的结构如下:
其中,R1为:CF3(CF2)m(CH2)n,其中m=0~5,n=0~2、对氟苯基或对三氟甲基苯基;
R2为:H、CnH2n+1,其中n=1~6或CF3;
R3为:H、CnH2n+1,其中n=1~6或CF3。
2.权利要求1所述的7-取代-8-(3,3’-二取代丙基)苯并吡喃-2-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水浴中保持温度在22~28℃,搅拌下将88.16g POCl3的乙腈溶液在超过20min的时间内滴加到49.3g DMF和150ml乙腈的混合溶液中,然后在室温下搅拌1h制成Vilsmeier试剂;将溶液降温至-14~-17℃,保持温度在-10~-17℃下将55.06g间苯二酚和150ml乙腈的混合溶液缓慢滴加到溶液中,生成白色沉淀,滴加完后溶液在-13~-17℃下再搅拌2h,然后升温至28~32℃下再搅拌1h,将溶液冷至5℃再搅拌1h,过滤并用冰乙腈洗涤虑饼,然后风干2h,备用,然后在40℃下,将上述备用产物分三批加入680ml水中,再加热至52℃搅拌0.5h,然后冷却,在冷至35℃时,加入0.09M的硫代硫酸钠溶液1~2ml以消除粉红色,然后冷至5℃,搅拌2h,然后过滤并用冰水洗涤虑饼,在空气中风干2h,在30℃下真空干燥,得2,4-二羟基苯甲醛,即化合物B,备用,
(2)、取步骤(1)制备得到的2,4-二羟基苯甲醛0.1mol,用丙酮溶解,然后加入0.1mol K2CO3和0.1mol的卤代烃,卤代烃中的烃基R1为CF3(CF2)m(CH2)n,其中m=0~5,n=0~2、对氟苯基或对三氟甲基苯基,然后搅拌回流5h,冷至室温后过滤,并用丙酮洗涤虑饼,滤液旋转蒸发至恒重,再水蒸气蒸馏,馏出液呈乳白色,收集馏出液,直至馏出液澄清,后静置,再过滤,并用50%乙醇重结晶,得2-羟基-4-烃氧基苯甲醛,即为化合物C,
(3)、取步骤(2)制备得到的2-羟基-4-烃氧基苯甲醛7.11g,然后加入乙酸酐4.9ml,乙酸钠1.5g,TBAB 0.25g,在1h内缓慢加热至体系温度为170~180℃,体系中开始蒸出乙酸,随乙酸的蒸出同时往体系中补加乙酸酐,每隔20min补加0.4ml,共补加4.8ml,反应6h后,在180~190℃下保温2h,体系形成粘稠状固体,停止加热,冷至室温,用50ml乙酸乙酯溶解产物,乙酸乙酯溶液再用50ml 20%的NaCO3洗涤,再用水洗三次,分液干燥,过滤后旋转蒸发至恒重,形成油状液体,将该液体溶于乙醇中,并用活性炭脱色,趁热抽虑,滤液浓缩至约15ml,加等体积的水,加热使溶液澄清,并浓缩至溶液略显浑浊,静置冷却,得7-烃氧基香豆素,即化合物D,
(4)、以干燥后的甲苯为溶剂,在干燥氮气的保护下依次加入步骤(3)制备得到的0.1mol化合物D、0.13mol的无水三溴化铝以及0.13mol的取代烯丙基溴,取代烯丙基溴中取代基R2和R3为H、CnH2n+1,其中n=1~6或CF3,然后在回流温度下反应8h,反应结束后,将反应体系降至室温,加入5%的稀氢溴酸,分离出有机相,依次用5%的碳酸钠溶液、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真空浓缩,残留物用乙酸乙酯或正己烷重结晶,得化合物E,备用,
(5)、在氮气保护下向干燥的THF中加入0.1mol步骤(4)制备得到的化合物E和0.2mol的硼氢化钠,于室温下搅拌反应24h,加水稀释,有乙酸乙酯抽提有机物,浓缩,乙醇/水精制,制备得到化合物F,即7-烃氧基-8-(3,3’-二取代丙基)苯并吡喃-2-酮类化合物,
3.权利要求1所述的7-取代-8-(3,3’-二取代丙基)苯并吡喃-2-酮类化合物在防治农业上的植物病害和害虫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236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