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07920.5 | 申请日: | 2009-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21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理崎智光;北岛裕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1/33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柯广华;王丹昕 |
地址: | 日本千叶***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和制造半导体器件的方法,更具体来说, 涉及使用了沟槽具有宽栅极宽度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晶体管。
背景技术
MOS晶体管是在电子技术核心的电子器件,因此,MOS晶体管 的规模缩小和驱动性能增强是重要课题。作为增强MOS晶体管的驱 动性能的方法,提供了涉及使栅极宽度更长、由此降低导通电阻的方 法。但是,在使栅极宽度更长时,产生了MOS晶体管的占用面积变 得更大的问题。
JP 2006-294645 A提出一种技术,其中,使栅极宽度更长,同时 抑制具有横向MOS结构的MOS晶体管的占用面积的增加。在这种技 术中,如图2A的透视图所示,凹陷部分(沟槽)11a在阱2中形成,并 且栅电极3借助(via)栅绝缘膜4在凸出部分11b之上以及在凹陷部 分11a之中形成。在阱2的表面部分,源区5a在栅电极3的一侧形成, 并且漏区6a在其另一侧形成。
图2A的A-A截面图和B-E截图分别如图2B和图2C所示。如 A-A截面图所示,栅电极3在凹陷部分11a中形成,因此与栅绝缘膜4 接触的轮廓(outline)的长度成为栅极宽度。这样,根据这种技术, 通过在具有凹陷部分11a和凸出部分11b的沟槽结构中形成栅部分, 可使有效栅极宽度的长度比栅部分的表面上栅电极3的长度更长,由 此可降低每个单位面积的导通电阻,而没有降低MOS晶体管的耐受 电压。
在这种技术中,如图2A的透视图所示,沟槽在阱2中形成以便 形成凹陷部分11a和凸出部分11b,并且栅电极3借助栅绝缘膜4在凸 出部分11b的顶面之上以及在凹陷部分11a之中形成。在阱2的表面 部分,源区5a在栅电极3的一侧形成,并且漏区6a在其另一侧形成。
图2B是图2A的A-A截面图,其中,通过将电压施加到栅电极3, 沿凹陷部分11a和凸出部分11b形成沟道区9,并且可使栅极宽度比 其中没有形成沟槽的一般MOS晶体管要长凹陷部分的侧表面的长度, 由此可降低每个单位面积的导通电阻,而没有降低MOS晶体管的耐 受电压。
但是,在图2A的结构中,产生当栅极长度L变得更短时无法获 得预计驱动性能的问题。
图2C是图2A的B-B截面图。从图2B清楚地看到,图2C是通 过切割与其中形成了沟道区9的沟槽的侧壁直接相邻的部分所得到的 截面图。电流借助电流通路10流入在源极与漏极之间所形成的沟道区 9,如图2C所示。位于沟道区9的上部的电流通路10比位于沟道区9 的下部的电流通路10更短,并且当栅极长度L变得更短时,明显观察 到这种差别。具体来说,当栅极长度L变得更短时,电流以集中方式 流经位于沟道区9的上部的电流通路10。这引起电流很难流经位于下 部分的电流通路10的现象。这样,无法有效地使用沟道区9,因此无 法获得预计驱动性能。这可能是因为源区5a和漏区6a具有比沟槽更 浅的深度。在可使源区5a和漏区6a的深度几乎等于沟槽深度时,上 述电流集中甚至对于较短栅极长度L也没有出现,并且电流在整个沟 道中均匀流动。但是,对于对其应用正常杂质注入的源区和漏区,甚 至当很深地形成源区和漏区时,一般也很难以大于0.5μm的深度来 形成它们。
通过杂质注入之后的热扩散,可将杂质扩散到较深水平。但是, 扩散降低源区和漏区的浓度,并且引起寄生电阻的增加以及驱动性能 的退化。另外,杂质不仅在深度方向而且还在横向扩散,因此有效长 度L变得更短。为了获得目标有效长度L,必须使布局的长度L要大 横向扩散的量,因此,装置的大小增加并且每个单位面积的驱动性能 退化。
作为另一种方法,可使用特别大的注入能量来使杂质更深地扩散。 与上述方法相似,在这种方法中,杂质的横向扩散也使每个单位面积 的驱动性能退化。此外,增加的注入能量引起杂质渗入将要注入沟道 的栅电极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增强具有沟槽结构的半导体器件的每个单位 面积的驱动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电子有限公司,未经精工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079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触控面板
- 下一篇:板带材板形检测与板形仪性能综合测试平台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