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胃漂浮渗透泵型非匀质膜胶囊缓控释系统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1909.6 | 申请日: | 2009-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69616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04 |
发明(设计)人: | 潘卫三;关津;周丽莹;潘裕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药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52 | 分类号: | A61K9/52;A61K47/38;A61J3/07 |
代理公司: | 沈阳杰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宇彤 |
地址: | 110016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漂浮 渗透 泵型非匀 质膜 胶囊 控释 系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药物制剂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胃漂浮渗透泵型非匀质膜胶囊缓控释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缓控释制剂按药物释放类型可分为三种:定速、定位和定时释药。本发明涉及其中的定速和定位两种类型。
定速释放技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普通口服制剂血药浓度波动大,病人依从性差,不利于临床治疗,将其开发一日一次的缓控释定速释放制剂符合临床发展的需要。以渗透压为主要释药动力的渗透泵型控释制剂是最主要的定速释放制剂之一,其由于在设计时间里内外能维持恒定的渗透压差,为制剂内遇水溶解或均匀混悬的药物以零级释放提供了恒定的释药动力。药物的恒速释放有效地避免了体内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减少了因峰浓度导致的药物副作用,同时也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目前渗透泵型制剂多为单层片和多层片形式,药物与辅料压制成片芯,外包一层半透性的多聚物薄膜衣,在膜上用激光或机械打一个孔。在胃肠道中,水可透过衣膜溶解药物和辅料,片内渗透压高于外部介质,药物溶液或混悬液从小孔中不断被释放出来。
定位释放可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大多数的缓控释系统虽然能很好的控制药物释放,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却不高,这是由于这些制剂在胃肠滞留时间太短,许多药物未被释放、吸收就已通过吸收部位。所以,如果制剂能在胃部滞留使药物在胃内释放,延缓胃排空即相应延长了吸收时间,则能明显提高吸收量。漂浮型胃内滞留系统是最重要的定位释放制剂之一,主要指根据流体动力学平衡原理设计的、能够在胃液中保持漂浮状态的系统。根据漂浮的机制该系统又可分为非泡腾型漂浮系统和泡腾型漂浮胃内滞留系统。非泡腾漂浮型胃内滞留系统利用自身密度小于胃内容物密度而于胃液中呈漂浮状态;泡腾漂浮型胃内滞留系统主要利用泡腾成分遇到胃酸释放气体或使液体基质气化产生一种向上的运动而保持漂浮状态。
本发明即是将渗透泵控释原理与漂浮型胃内滞留系统相结合而得到的新型胃靶向缓控释制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胃漂浮渗透泵型非匀质膜胶囊缓控释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中的非匀质膜胶囊是一种由囊材液和淬火液制备而成的不对称双层膜壳,详见图1。它的外层为致密薄层用以保证壳的刚性,内层为多孔厚层用以保证壳的通水性。它的形成原理为:囊材液中含有纤维素类聚合物及其溶剂和非溶剂,当模具浸入囊材液并抽出后,最表层的溶剂挥发,致使溶解其中的聚合物首先形成了薄的致密层,之后发生相转变,液态囊材液逐渐转变为固态并沉降在模具之上。当模具浸入淬火液后,由于囊材液中的非溶剂与聚合物不相溶但与淬火液相溶,故非溶剂脱离固态囊材液,从半透性致密层流出进入淬火液,遂在固态囊材液中形成孔道。剥壳干燥后就形成了内层多孔外层致密的非匀质膜胶囊。
普通的渗透泵型制剂是将药理活性物质和辅料压制成片并进一步制得,而本发明是将用以压制渗透泵制剂的药理活性物质和辅料直接以粉末形式灌入非匀质膜胶囊中,将囊帽与囊身扣紧并封口,在胶囊的任一侧打一小孔,见图2。整个系统模拟了普通渗透泵片剂的结构:本发明中药理活性物质和辅料的粉末与普通渗透泵压制的片芯相同,本发明中非匀质膜胶囊壳与普通渗透泵片外包的半透性多聚物薄膜衣功能类似,并且都打孔且释药机理一致。不同的是,本发明直接以粉末灌装胶囊,粉末密度之轻使整个胶囊近似中空,在以渗透压为动力恒速释药的同时,系统会始终漂浮于介质之上。故口服本释药系统可以大大延长药物在胃中的释放时间,提高了药物的吸收量和生物利用度。
综上,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胃漂浮渗透泵型非匀质膜胶囊缓控释系统及其制备方法,通过非匀质膜胶囊以及药物和辅料粉末这种组合,降低系统密度,使其滞留在胃中,从而克服大多数的缓控释系统在胃肠滞留时间太短、生物利用度不高的缺陷,并且系统与普通渗透泵型制剂一样,以渗透压为动力恒速释药(见图3),有效地避免了体内血药浓度的峰谷现象,减少了药物副作用,提高了患者的顺应性。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药科大学,未经沈阳药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19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