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粉煤灰的管道加停留罐脱硅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13291.7 | 申请日: | 2009-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1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许文强;张战军;杨再明;闫学良;邢国春;黎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F7/06 | 分类号: | C01F7/06 |
代理公司: | 沈阳东大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9 | 代理人: | 罗洪杰 |
地址: | 110013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粉煤 管道 停留 罐脱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及氧化铝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综合利用粉煤灰制备氧化铝技术。
背景技术
内蒙古、山西、宁夏和陕西等地煤炭资源丰富,储量约1500亿吨。煤中氧化铝含量9~13%。 仅以9%计算,氧化铝量高达135亿吨,远多于目前我国铝土矿资源中氧化铝18亿吨的含量。
内蒙古的煤炭资源量138亿吨,用于工业生产后产生的粉煤灰约39亿吨,其中氧化铝含 量40~51%,是一种生产氧化铝的宝贵资源。目前粉煤灰以堆存为主,少量用来制砖、铺路、 制水泥等。堆存,既浪费土地,又会污染环境,这对多风的西北地区危害更大。内蒙古地区 一直重视粉煤灰综合利用问题,先后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对粉煤灰进行处理以提取氧化铝:
(1)传统石灰石烧结法
先用石灰石烧结法处理粉煤灰,粗液深度炭分得到高硅氢氧化铝,再用拜尔法处理生产 氧化铝。
(2)传统的碱-石灰烧结法
将粉煤灰和石灰、碳酸钠经高温烧结成可溶性的铝酸钠及不溶性的硅酸钠等矿物,二者 分离后制得氧化铝并回收碱,残渣用作硅酸盐水泥材料。
现有工艺存在着粉煤灰浆液铝硅比低,成渣量高,处理的物料流量较大,生产流程复杂, 能源消耗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存在的由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工艺中粉煤灰料浆铝硅比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 种粉煤灰的管道加停留罐脱硅方法,达到提高粉煤灰浆液的铝硅比,降低成渣量的目的。
预脱硅+碱石灰烧结法的核心技术是采用预脱硅工艺,预脱硅的目的是使粉煤灰和循环 母液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生成铝酸钠和硅酸钠溶液。
本发明的粉煤灰的管道与停留罐脱硅方法,工艺过程如下。
(1)将氧化铝含量为40~51%的粉煤灰加入到质量百分比浓度为30~50%的NaOH溶液中, 调配成粉煤灰料浆,所调配的粉煤灰料浆液固质量比为:液∶固=(3~4)∶1。通过进料泵将 粉煤灰料浆送入二级多内管套管预热器,将料浆温度预热到70~75℃。
调配在粉煤灰预调配出料槽中进行,粉煤灰预调配出料槽与设有液下泵的污水槽连接。
二级多内管套管预热器由两个相同的多内管套管预热器组成,二级多内管套管预热器的 热源为二级闪蒸器的蒸汽。二级闪蒸器由两个相同的闪蒸器组成。二级闪蒸器的冷凝水进入 二次汽冷凝水罐中,通过二次汽冷凝水泵输送去热水站。多内管套管预热器内管输送料浆, 外管通蒸汽。
(2)预热后的粉煤灰料浆进入多内管套管加热器,采用压力为0.4~0.6MPa、温度为 143~158℃的新蒸汽加热,将料浆温度加热到130~135℃以达到脱硅温度。多内管套管加热 器产生的冷凝水进入新蒸汽冷凝水罐,经新蒸汽冷凝水泵送入热水站含碱冷凝水系统或送去 热电厂清洁冷凝水系统。
(3)温度为130~135℃的粉煤灰料浆进入保温停留罐,在保温停留罐内的反应停留时 间为1~2小时,以保证尽可能反应完全。主要反应式为:
Al2O3(非晶态)+2NaOH+aq→2NaAlO2+H2O+aq
SiO2(非晶态)+2NaOH+aq→Na2SiO3+H2O+aq
NaAlO2+Na2SiO3→方钠石型化合物
(4)脱硅后料浆进入二级闪蒸器,料浆逐级降温降压。经一级闪蒸器料浆的温度降至 110~120℃,蒸汽压力为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经二级闪蒸器的料浆温度降至100~110℃, 蒸汽压力为该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然后料浆进入缓冲槽,通过缓冲泵将料浆送入常规的粉 煤灰分离及洗涤工序,采用碱石灰烧结法,进一步制备氧化铝产品。
缓冲槽的料浆乏汽进入水冷式乏汽回收器,此种水冷式乏汽回收器对于乏汽热量的回收 作用显著,热量被进入回收器的35~37℃的低温循环水吸收,温度为48~52℃的废汽从回收 器顶部进入热水槽后排向大气,热水槽中的热水经热水泵送去热水站。
上述工艺中涉及的设备均为生产上的常规设备,进料泵、缓冲泵均选用渣浆泵,二次汽 冷凝水泵、新汽冷凝水泵选用普通的清水泵,多内管套管预热器和多内管套管加热器均采用 星型结构的多内管套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东北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132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