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性多孔化学电极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33170.9 | 申请日: | 2009-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816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1-18 |
发明(设计)人: | 何农跃;许利剑;李智洋;邓燕;杜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7/30 | 分类号: | G01N27/30;G01N33/53;G01N33/6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纪昌 |
地址: | 21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磁性 多孔 化学 电极 制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传感器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磁性多孔化学电极的制 备方法。
二、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一类将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特异性结合直接或 间接地转化为可检测电信号的传感器。碳糊电极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 并一度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因为其制作方法特别简单而成本特别低廉,被认为 是制备和使用一次性电极的理想方法。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也发现此类 电极存在着结果重现性差和不宜长期保存的缺点,妨碍了在生物分析中的实际应 用。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1)电极制备的每一个过程并非完全重复和定量进 行,而且电极表面性质(比表面积、吸附活性位点多少等)也不高度一致;(2)粘 接剂(石蜡油等)的挥发干沽导致电极体相不严实而失效。传统碳糊电极结果重 现性差和不宜长期保存的缺点,上述缺点妨碍了在分析中的实际应用。虽然对电 极进行各种改性与修饰的报道不少,例如采用环氧树脂或导电胶等作为粘接剂, 得到的电极体相性质整体优于石蜡油作为粘接剂获得的结果,但并不能从根本上 解决存在的问题。
三、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缺陷,提供利用结合功能化的纳米磁性颗 粒,制备“磁性多孔类碳糊电极”的方法,此电极不仅具有“多孔类碳糊电极”的特 性,还具有磁性材料的高效富集性能,可以迅速捕获溶液中通过磁性纳米颗粒富 集的靶标物质,然后测定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可以快速有效高灵敏高选择性地 检测出靶标物质。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磁性多孔化学电极的制备方法, 制备步骤为:将中空玻璃管洗净,将聚合物前躯体、石墨粉填料、磁粉与微球模 板以质量比1-5∶1-6∶1-8∶1-10充分均匀混合调成糊状,然后将所得碳糊混合物 填入玻璃管内,压实,管中央插入一根铜导线,将电极在室温下浸泡在铁离子浓 度为0.1mol/L~1.5mol/L的引发剂溶液中,使填充在玻璃管内的糊状混合物发生 整体聚合,最后,将电极放入搅拌的抽提剂中抽提除去微球模板,得到磁性多孔 化学电极。
所述前躯体、填料、磁粉与微球模板的质量比为2∶2∶1∶3。微球模板含量 过低,抽提后电极表面孔较少,比表面不够大,微球模板含量过高,抽提后电极 表面的孔径很不均匀,容易出现大块空洞;磁粉含量过少,电极磁性较弱,不能 有效的富集磁珠,磁粉含量过高,电极的导电性能和比表面均会减小。
所述聚合物前躯体为吡咯、噻吩或苯胺以及吡咯的衍生物(2-吡咯甲醛和吡 咯-2-羧酸)。
所述引发剂中所含铁离子为Fe3+。
所述引发剂为三氯化铁或硫酸铁。
所述微球模板为粒径为2~5μm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模板,抽提剂为甲苯或 丙酮。
所述微球模板为粒径为2~5μm碳酸钙微球模板,抽提剂为稀盐酸。
所述去除微球模板时抽提剂的温度为2℃~37℃。
一、磁性多孔化学电极的制备
(1)导电聚合物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模板下的一体化聚合
将优化配比的前驱体、PMMA微球、磁粉和填料的混合物填入一定内径的玻 璃管内,插入金属导线,然后浸泡在含有引发剂的溶液中,使填充在玻璃管内的 混合物整体聚合。
(2)聚合后PMMA微球模板抽提
整体聚合完成后,需要PMMA微球模板抽提干净,同时在抽提完模板剂后 还应使电极保持完好的整体多孔结构。
二、磁性纳米Fe3O4颗粒的制备以及功能化
(1)磁性纳米Fe3O4颗粒的制备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其原理是将二价铁盐和三 价铁盐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将碱性溶液快速加入至上述铁盐混合溶液中,搅 拌、反应一段时间即得纳米磁性Fe3O4粒子,粒径控制在25±5nm左右的球形 Fe3O4磁性颗粒。
(2)磁性纳米Fe3O4颗粒功能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31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