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叠片式蓄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35070.X | 申请日: | 2009-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49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史田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史田元 |
主分类号: | H01M10/00 | 分类号: | H01M10/00;H01M2/30;H01M2/20;H01M2/02;H01M10/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京***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叠片式 蓄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能源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叠板式酸性、叠片式碱性蓄电池的改进技术,它涉及到酸性和碱性二次电池的极板(片)形状、叠板(片)方式,单体电池正负极柱位置及匹配的外壳(塑料)。下面统称叠片式蓄电池。
背景技术
当前酸性和碱性两大类二次电池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在使用,它们又以叠片式和卷绕式在市场上出现。本发明只对叠片式蓄电池有效。人类在长期的蓄电池使用中发现许多大容量的蓄电池特别像叉车、UPS、潜艇、通信-----所用电池在寿命终止时经解剖发现阳极板上部已坏,而下部往往还完好,相当多的活物质没有充分利用,而且是一个普遍现象,长期以来没有解决,这是地球资源的一大浪费。这种现象在美国、加拿大、欧洲等都没有解决,变成一个世界难题。而碱性电池目前因容量小,同时其活物质载体是导电强的金属,所以还不明显,但酸性电池就不一样了,极板略高一点就明显出现以上现象。图1是我国电动自行车20AH报废电池解剖所得,上部已完全损坏,下部还有相当部分还处在可使用阶段。这些电池被千家万户使用,影响面也大,所以必须要解决。如天能、超威等大企业,组织专门研究,甚至有博士后工作站,但至今并没有找到真正原因,所以仍然未解决。这些社会真实情况就是产生本发明的动力。
叠片式蓄电池是有负极板、隔板、正极板、隔板、负极板----叠加而成,单体电池一般正板有n片,负板n+1片,n是有容量C决定,C=nC0,C0是单片的容量,叠片方式是同端对称而叠,同极性极板通过金属将极耳连接(汇流排),再设置正负极柱,一般蓄电池有若干单体电池串联而成,构成一定伏数一定容量的产品。目前酸性和碱性蓄电池,其状况是正负极输入输出点定位如图2所示,基本上有三种形式:a)“平面对角”位置定位输入输出;b)“平面对边”中点定位输入输出;c)“平面对边”同侧定位输入输出。任何“单体”电池为一个电池“单元”,它应具备蓄电池所有特点,外部有外壳,有输入输出的正负极,内部为正负极板分别并联,保证一定的容量,再根据不同用途,单体电池串联成需要的“伏数”。以上正负极定位方法已存在一百多年,从结构、工艺上看比较方便,但从电池性能来分析,则是不科学的,根据二端网路分析其理由为:1)距正负极近的地方,流过的电流很大,而远离正负极的地方流过的电流很小;2)离正负极近的地方,在充放电时,电化学反应剧烈,相反远离正负极的地方,充放电时活性物质易产生“硫酸盐化”或“闲死”。由此,蓄电池寿命提前终止。经多次解剖,目前大部分电池终止是提前的,根据极板高度与宽度之比不同,一般有(20~30)%的活性物质未被充分利用,严重浪费了地球资源。
发明内容
根据分析,在充放电时,通过各点活性物质之电流有大有小,是因为正负极柱与各点构成的导电通路的电阻有大有小,即电阻不均是造成如图1所示的蓄电池早衰的根本原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20~30)%的蓄电池活性物质能得到充分利用,不浪费。经理论分析和实验,只要改变单体电池正负极定位点就可以改变单体电池内阻分布,本发明提出单体电池采用“立体对角”正负极定位法就能使得内阻基本均匀,原因是极板上各点的活性物质流过的电流基本相同,电化学反应烈度基本上一致,在充放电过程中不出现太强或太弱的现象,从而提高了整体电池的寿命,活性物质得到充分的利用。下面用实验证明本发明的正确性。
图3为电动自行车17AH的电池,重量完全一样。设计方法不同的电池的测试情况:
图中,a为原设计的电池,b为新设计的电池。a1、b1循环600次时的放电特性。a2、b2循环626次的放电特性。新设计的比原设计的放电时间长38min。试验结果是:
1.a电池630次时电压为9.6V。b电池是670次循环时电压为9.6V,b电池比a电池循环寿命长40次。
2.a电池重量为5.55Kg,试验后失重0.24Kg。
b电池重量为5.6Kg,试验后失重0.19Kg。b电池失水少于a电池。
3.a电池正板边筋及底部25%的筋保存基本完好,其它地方已腐蚀。
b电池除边筋外,内筋已基本腐蚀,整个极板基本一致,活性物质软化。而负极板栅基本完好,活性物质软化。
4.本次设计因为采用17Ah极板,高度为120mm。极板高度愈高,寿命终止后,保存完好的部分愈多。而新方法基本上使极板上下一致,即活性物质都被利用,寿命延长,容量下降减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史田元,未经史田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507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