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蓝光LED芯片的白光LED活性封装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0910039889.3 申请日: 2009-06-02
公开(公告)号: CN101572287A 公开(公告)日: 2009-11-04
发明(设计)人: 刘立林;王钢;蔡苗苗 申请(专利权)人: 中山大学
主分类号: H01L33/00 分类号: H01L33/00
代理公司: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禹小明
地址: 510275广***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基于 led 芯片 白光 活性 封装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光二极管的封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蓝光LED芯片的白光LED活性封装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发光二极管(LED)这种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发光器件的研究,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了。1993年高亮度红、黄光LED开始出现,1995年,高亮度蓝色、绿色发光二极管相继开发成功,而宽带隙GaN基的蓝光、绿光LED除了具有普通LED的性能和优点及用途外,还从根本上解决了LED三基色缺色的问题,是全彩色显示不可缺少的关键器件。另一方面,GaN-LED的出现使半导体白光固态照明成为可能(被喻为″绿色照明光源″),为人类带来照明技术的革命。

照明领域的每次重大革命,都能够极大程度地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LED作为一种新型半导体固态光源,集合了低功耗、长寿命等多种普通光源无法比拟的优点。白光LED的出现,是LED从标志功能向照明功能跨出的实质性一步,LED产品的开发、研制和生产已成为发展前景十分诱人的朝阳产业。

制造白光光源是固体照明技术的最终目标,以LED为主导的半导体照明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领域之一,相对于传统照明方式而言,具有明显胜后者的优势。基于以上优点,结合我国是世界照明第一大生产国、第二大出口国的现状,2003年6月17日科技部联合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建设部、轻工业联合会、教育部等部委以及北京、上海等十一个地方政府成立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协调领导小组,正是启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

白光LED的实现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1)利用蓝光LED+不同色光荧光粉;由蓝光LED激发涂布在上方的黄光YAG荧光粉,荧光粉被激发后产生的黄光与原先用于激发的蓝光互补而产生白光。此方法产生的白光显色性好,但有效转换效率较低,同时,蓝光晶粒发光波长的偏移、强度的变化及荧光粉涂布厚度的改变均会影响白光的均匀度。2)利用紫外光或紫光LED+RGB荧光粉;此方法的紫光LED转换系数可达0.8,各色荧光粉的量子转换效率可达0.9,所得白光的显色性更好,但同样产生方法(1)类似的问题,另外,该体系所用荧光粉发光稳定性差、光衰较大。3)利用三基色原理将RGB三种超高亮度LED混合成白光。利用三基色LED直接封装成白光LED的优点是不需经过荧光粉的转换,而是由红、绿、蓝光LED直接配成白光。出了可避免荧光粉转换的损失而得到较佳的发光效率外,还可以分开控制红、绿、蓝光LED的发光强度,达到全彩的变色效果。但混光过程复杂,散热问题是其他封装形式的3倍。综合考虑,目前商业化的白光LED仍是采用方法(1),本发明也是基于蓝光LED芯片和荧光粉获得白光LED。

白光二极管的封装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专利,但基本上都与当前LED常用的封装过程大同小异,主要有点胶、灌封、模压三种,传统封装使用的是AB胶一类的环氧树脂,靠热固化进行封装,需要在高于100度的温度长时间(>1小时)使环氧树脂固化和后固化,工序多,生产效率低,周期长,成本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缺点:1)工艺控制的难点是气泡、多缺料、黑点;2)实际生产中多依靠人工操作进行点胶,效率低;3)需要模具才能成型,多数需要透镜以符合光学设计;4)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时对设备要求高,一般企业难以有足够资金买到好的设备;5)热固化本身可能会对芯片产生影响,导致芯片因为高温而损坏。

目前,一些研究者以光敏树脂封装发光二极管,提高封装效率,例如美国专利6958250(2005年申请),但是该专利中的封装过程与当前LED常用的封装过程类似,需要用到模具。中国专利200710032491.8提供了一种不需要模具的光固化封装方法,但是该方法所形成的透镜外形不理想,蘑菇形的结构易受力脱落,而且对通入电流的强度和时间敏感,不适合自动化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生产效率的基于蓝光LED芯片的白光LED活性封装方法,该方法能使蓝光LED的封装工序简化、所需封装设备简单、可实现规模化自动化生产、生产周期缩短75%以上,与同类产品相比,性能有提高。而且,常规封装企业在实施本发明方法时无需增添昂贵的设备。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3988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