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货油舱热油循环管路改进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0910040592.9 | 申请日: | 2009-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5969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边泰;杨志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J2/14 | 分类号: | B63J2/1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德祥;施性清 |
地址: | 510715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舱 热油 循环 管路 改进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货油舱热油循环系统,属于船舶轮机管路领域,尤其涉及 一种货油舱热油循环管路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公司承造的5900DWT沥青船主要用于运载在45℃到200℃之间的液态沥 青或者油制品。沥青是原油的最终产品,在正常温度下,它呈半固态。为了把 沥青从炼油厂泵送到船上,或把沥青从船上排到岸上的储存容器中,就必须把 它加热到相应的温度。在航行期间也要始终保持这一高温。驳运沥青适宜的温 度约在160℃左右。为了使沥青管路保持一定的温度,需要提供热油循环系统。 在其他船舶中通常采用蒸汽锅炉提供热源。但对于加热沥青不宜用蒸汽锅炉, 而采用热油锅炉加热。
如图1所示,沥青船在货泵舱前后设置两个大的沥青罐舱,每个大的沥青 罐舱又分隔成四个小的沥青罐舱7。热油由位于机舱的两个热油锅炉加热后通 过循环泵泵送至货泵舱进入四个小的沥青罐舱7内的热油回路。每个小沥青罐 舱7各有两路热油进、回路,置于其底部,所以共有三十二路热油接口进出货 泵舱,可见此处管路布置的复杂性。除此之外,货泵舱处还有货油泵滤器、密 封冲洗单元油箱加热器、货油泵舱内管路伴行管路等等其他管路,所以货泵舱 属于管路高密集舱,而且因工作需要有层高要求。因为热油管路繁多,所以其 布置的合理性对空间的影响较大。如图2所示,为改进上述技术,现有的做法 是在此处设置两个热油集管,包括热油进油集管3和热油回油集管4。所述热 油进油集管3和热油回油集管4靠货泵舱前后壁安装,热油由热油进油集管3 流出,经沥青罐舱7中热油回路供给货油例如,沥青热量,回流至热油回油集 管4。因为每个热油集管都必须同时接通前后各沥青罐舱7的热油循环管路, 所在货泵舱6内管路布置必然会有交差,管路弯路增多,管子托架也相应增多, 在狭小的货泵舱6内不利于空间的利用和不方便维修,参见图3和图4。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布置合理且改善空间利用效果的货 油舱热油循环管路改进结构。
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货油舱热油循环管路改进结构,包括位于货泵舱的热油进油主管路、热油 回油主管路、热油进油集管和热油回油集管以及位于沥青罐舱并接通所述热油 进油集管和热油回油集管的热油回路,所述沥青罐舱位于所述货泵舱的两侧; 所述热油进油集管和热油回油集管分别为两个且平行布置,所述两个热油进油 集管同时与所述热油进油主管路接通,所述两个热油回油集管同时与所述热油 回油主管路接通。
位于所述货泵舱的每侧的沥青罐舱各为四个。
所述每个沥青罐舱内包括两个所述热油回路;所述每个热油进油集管和热 油回油集管各连接八个热油管接口,分别与所述热油回路两端连接形成沥青舱 热油回路循环系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极大地改善货泵舱管路布置的合理性,且维修起来 也很方便。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货泵舱布置图;
图2是背景技术的布置原理图;
图3是背景技术的前壁集管及管路布置图;
图4是图3的A-A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布置原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前壁集管及管路布置图;
图7是图6的B-B剖视图。
图中:1-热油进油主管路 2-热油回油主管路 3-热油进油集管 4-热油回油集管 5-热油回路 6-货泵舱 7-沥青罐舱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5至7所示,货油舱热油循环管路改进结构,包括位于货泵舱6的热 油进油主管路1、热油回油主管路2、热油进油集管3和热油回油集管4以及 位于沥青罐舱7并接通所述热油进油集管3和热油回油集管4的热油回路5, 所述沥青罐舱7位于所述货泵舱6的两侧;所述热油进油集管3和热油回油集 管4分别为两个且平行布置,所述两个热油进油集管3同时与所述热油进油主 管路1接通,所述两个热油回油集管4同时与所述热油回油主管路2接通。
热油进油集管3和热油回油集管4通称为热油集管。
位于所述货泵舱6的每侧的沥青罐舱7各为四个。总共八个沥青罐舱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059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