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流感药物达菲中间体、合成方法及其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910045644.1 | 申请日: | 2009-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475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8 |
发明(设计)人: | 伍贻康;孙海;林英杰;吴毓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487/08 | 分类号: | C07D487/08;C07D491/18;C07C271/24;C07C269/06;C07D317/46;C07D263/16;C07D413/06;C07D327/10;A61K31/215;C07C231/08;C07C233/52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邬震中 |
地址: | 20003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感 药物 中间体 合成 方法 及其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达菲的重要中间体、合成方法及其用途,采用较廉价的吡咯为起 始原料,整个操作更加简单、安全。
背景技术
在流感爆发期,口服给药预防和治疗流感是最方便和经济的方法。Relenza 口服无效,生物利用度低、价格昂贵,这就促使人们试图寻求口服有效、可在胃 肠道吸收的高效流感病毒NA抑制剂。1997年Kim等(a.J.Am.Chem.Soc.,1997, 119:681-690;b.J.Med.Chem.,1998,41,2451-2460)通过对唾液酸与NA复合物 过渡态结构的分析,认为如果采用六元碳环代替二氢吡喃环可以增加母环的牢固 程度,可能更易获得强有效抗流感病毒和良好药效的最佳构型,并合成了一系列 全碳六元环流感病毒NA抑制剂。这一想法最终导致了口服新药达菲的发明:
R=H,GS-4071,IC50=1nmol/L;
R=CH2CH3,GS-4104,Tamiflu
抗流感药物-潜药 达菲。
达菲(即Oseltamivir,GS-4071)的IC50为1nmol/L(H1N1),其乙酯GS-4104 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口服有效,经过临床研究于1999年被定名为Oseltamivir,并 作为第一个口服有效的流感病毒NA抑制剂在瑞士首次上市,用于预防和治疗A 型和B型流行性感冒。达菲是GS-4071的乙酯型前药,可以阻断流感病毒NA对 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的唾液酸残基的裂解,从而抑制新生病毒粒从宿主细胞的释 放。达菲具有很高的口服活性,并经过体内肝酯酶的代谢生成活性的GS-4071, 而产生抑制流感病毒NA的疗效。
目前,达菲由Roche公司研发生产,都是用含有六元碳环的化合物为起始原 料,经多步转化获得所需要的手性中心和构型而完成的半合成品。1997年,Kim 等(a.J.Am.Chem.Soc.,1997,119:681-690;b.J.Med.Chem.,1998,41, 2451-2460)在设计并合成达菲时,采用(-)-shikimic acid(莽草酸)为起始原料, 经如下所示的路线得到达菲:
这条路线中,采用了几次NaN3为试剂的亲核反应,由于试剂和中间体存在 的爆炸危险,给大规模工业生产带来了危险性。
1998年,Rohloff等(J.Org.Chem.,1998,63:4545-4550)采用相对较为廉价 的(-)-奎宁酸[(-)-quinic acid]为起始原料,经过所示的路线图合成了达菲:
此法可以合成千克级的达菲产品。但是,和kim的路线相似,这条路线同样 两次使用了NaN3作为试剂。
1999年Roche公司的Federspiel等(Org.Process Res.Dev.,1999,3:266-274) 报道了工业化生产达菲的一些关键步骤的工艺改进。随后,2001年Karpf等(J. Org.Chem.,2001,66:2044-205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环氧化合物A出发在 MgBr2·OEt催化下用烯丙基胺区域选择性开环氧,后面又利用烯丙基胺选择性开 氮杂三元环反应,最后通过Pd-C催化的反应除去氮原子上的烯丙基保护得到达 菲,路线如下所示:
这一路线第一次采用烯丙基胺代替NaN3引入氮原子,从而避免了生产中的 爆炸性危险。
2004年,Roche公司的Harrington等(Org.Process Res.Dev.,2004,8:86-91) 报道了达菲的第二条工业合成路线。该小组仍然从环氧化合物A出发,在MgCl2催化下用大位阻的叔丁基胺区域选择性开环氧,然后用甲基磺酸酯保护C4-位的 羟基后随即形成氮杂环丙烷,酸催化条件下用二烯丙基胺区域选择性开环并乙酰 化,最后脱除保护就得到达菲,合成路线如下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100456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旋齿轮
- 下一篇:β-咔啉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抑制剂及其用途